新质生产力的地理学内涵及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 作者 | 方创琳1,2; 孙彪1,2 |
| 刊名 | 地理学报
![]() |
| 出版日期 | 2024-06-20 |
| 卷号 | 79期号:06页码:1357-1370 |
| 关键词 | 新质生产力 地理学内涵 基本特征 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 地理学创新发展 |
| 产权排序 | 1 |
| 英文摘要 |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人类依赖创新驱动和科技进步改造利用自然、善待保护自然的能力,是生产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从地理学视角理解的新质生产力就是在人类活动占主导的人类世时代协调新型人地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是将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保护性生产力,是驱动高质量发展与布局的先进性生产力,也是全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美丽生产力。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其在揭示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地理条件、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分异机制与空间布局规律、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地关系协调优化的影响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伴随历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出现,经历了由低质生产力向中质生产力、中高质生产力、再向高质生产力演进的波动式过程,呈现出高度耦合性、深度融合性、超级关联性、快速迭代性和空间分异性等基本特征。新质生产力驱动地理学研究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包括:重配城乡生产要素,建立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数据要素联动配置的新机制;重组城乡产业体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符的现代产业体系;重塑城乡空间格局,形成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交融的城乡空间新格局;重建城乡生态环境,依托新质生产力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把城乡生态环境变现为绿色生产力;重调城乡人地关系,构建新型城乡人地和谐共生关系,建设美丽中国;重振地理科学,完善更新地理学理论与方法,构建现代地理学学科体系。开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对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5267] ![]() |
| 专题 |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_中文论文 |
| 通讯作者 | 方创琳 |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方创琳,孙彪. 新质生产力的地理学内涵及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J]. 地理学报,2024,79(06):1357-1370. |
| APA | 方创琳,&孙彪.(2024).新质生产力的地理学内涵及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地理学报,79(06),1357-1370. |
| MLA | 方创琳,et al."新质生产力的地理学内涵及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地理学报 79.06(2024):1357-137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