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的空间关联与内生动力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戴靓4; 丁子军4; 马海涛3; 曹湛1,2; 王瑞霖4 |
刊名 | 地理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24-06-25 |
卷号 | 79期号:06页码:1503-1520 |
关键词 | 城市网络 技术转移 结构依赖 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 粤港澳大湾区 |
产权排序 | 2 |
英文摘要 | 技术转移是缩小区域差距、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既有文献多从技术势差、技术需求、技术吸收、邻近性等理论探究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本文从网络共生演化视角,提出来自内生结构和微观机制的新发现。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的转让数据,构建2007—2018年6个时间节点的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空间关联网络,分析其空间格局与网络结构的演化特征,并建立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探讨网络演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大湾区技术转移网络由松散均质向双核驱动再向多中心发展。深圳、广州是区域的技术交易中心,与第二梯队的东莞、佛山、中山、惠州,形成了多维邻近的“深惠莞广佛中”组团。在大湾区城市群尺度下,受制度差异和地域分工影响,香港、澳门在区域多为单向技术输出且较为边缘化。(2)大湾区技术转移网络规模和结构有显著提升,技术转移路径稳中有变,不断优化。网络关系的互惠性提升明显,等级结构趋向收敛,网络传输性与凝聚力增强,朝多核联动的均衡化和社群化发展。(3)大湾区技术转移网络演化受内外生动力共同驱动,内生因素可降低对外生因素的依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研发投入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可促进技术转移,存在发送者效应和接收者效应。制度邻近对技术转移的促进效果显著,其次是空间邻接和技术邻近。结构依赖和时间依赖是大湾区技术转移网络演化的重要内生动力,主要表现为延迟互惠性、传递闭合性、稳定性和创新性。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6013] ![]() |
专题 |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_中文论文 |
通讯作者 | 曹湛 |
作者单位 | 1.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4.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戴靓,丁子军,马海涛,等. 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的空间关联与内生动力[J]. 地理学报,2024,79(06):1503-1520. |
APA | 戴靓,丁子军,马海涛,曹湛,&王瑞霖.(2024).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的空间关联与内生动力.地理学报,79(06),1503-1520. |
MLA | 戴靓,et al."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的空间关联与内生动力".地理学报 79.06(2024):1503-152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