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毛乌素沙地典型人工植被根际土壤磷形态特征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韩超群2; 王娇1; 赵春雷1; 邵明安1,2
刊名土壤学报
出版日期2024
卷号N/A页码:1-14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 人工植被 根际效应 磷形态 磷有效性
产权排序2
英文摘要人工植被对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了解典型人工植被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磷(P)形态特征,可为该区科学开展植被建设提供依据。采集毛乌素沙地7种典型人工植被(樟子松、小叶杨、长柄扁桃、紫穗槐、沙柳、臭柏和沙蒿)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采用蒋柏藩-顾益初分级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形态P含量。结果表明,沙柳根际土全磷(T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小叶杨、长柄扁桃和沙蒿根际土有效磷(AP)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表明种植小叶杨等3种植被有利于AP的活化;不同植物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之间P形态差异显著:樟子松、长柄扁桃、紫穗槐和沙柳4种人工植被根际土八钙型磷酸盐(Ca_(8)-P)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紫穗槐根际土铝结合态磷(Al-P)和铁结合态磷(Fe-P)较非根际土降幅最大,沙柳根际和非根际土的十钙型磷酸盐(Ca_(10)-P)含量差异相对较小。Al-P和Fe-P在大多数植被根际土壤中与A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是参与土壤P转化的主要形态。研究结果从土壤磷可持续角度为现有人工林的管理和种植模式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5995]  
专题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工程实验室_中文论文
通讯作者王娇; 邵明安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工程实验室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韩超群,王娇,赵春雷,等. 毛乌素沙地典型人工植被根际土壤磷形态特征[J]. 土壤学报,2024,N/A:1-14.
APA 韩超群,王娇,赵春雷,&邵明安.(2024).毛乌素沙地典型人工植被根际土壤磷形态特征.土壤学报,N/A,1-14.
MLA 韩超群,et al."毛乌素沙地典型人工植被根际土壤磷形态特征".土壤学报 N/A(2024):1-1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