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RMM降水数据的1998-2015“一带一路”地区干旱时空分布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柏永青 |
答辩日期 | 2017-05 |
文献子类 | 专业学位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王卷乐 ; 周国民 |
关键词 | 干旱时空分布 热带测雨任务卫星(TRMM) 降水距平百分率 季节变化趋势监测(BFAST) “一带一路”地区 |
学位名称 | 硕士 |
学位专业 | 农业信息化 |
英文摘要 | 干旱是一种世界范围的自然灾害,长期影响各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农业耕地集中、干旱灾害频繁,利用遥感手段监测大区域的干旱水平及其时空变化,对于科学掌握“一带一路”地区的干旱格局、区域分异特征,及其对农业耕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TRMM降水数据,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标计算获取了北纬50°以南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1998-2015年的干旱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基于六大经济走廊布局划分了六大片区,利用BFAST算法分析了“一带一路”地区干旱的区域分异特征,获取了本区域生态地理分区的干旱时空差异,及干旱与区域蒸散发的关系;基于2001-2013年本区域耕地数据分析了“一带一路”地区不同干旱水平下的耕地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模型,获取“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含61个国家和地区)的1998-2015年逐月共216期干旱时空分布数据。分析获取了本区域的干旱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冬季的干旱主要分布在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夏季的干旱主要分布在中亚和西亚地区。“一带一路”地区的干旱面积在1999年12月份达到最大值2352.29万km2,特旱面积占到了总干旱面积的42.43%,在2010年5月份达到最小值788.67万km2,特旱面积占23.35%。 (2)时序分析表明干旱发生呈现明显的季节周期性且冬季比夏季的干旱面积大。随着季节从春到冬的变化,干旱区域不断往西移动,到了冬季,重旱区域又回到了亚洲东部地区。BFAST统计结果发现,1998-2015年间“一带一路”地区的干旱总面积呈现小范围减小趋势,主要表现在东北亚、南亚和西亚北非地区。 (3)结合BFAST和Matlab对六大片区干旱分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干旱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存在不同的区域时空分异特征。东北亚、中亚和西亚北非地区的平均干旱程度均处于中旱及以下水平,东南亚和中东欧的平均干旱程度处于轻旱及以下水平,南亚地区的干旱较为严重,多处于重旱和中旱水平。1998-2015年来,东北亚、西亚北非、南亚和中东欧地区的干旱平均水平变化均呈现小范围的减轻,中亚地区的干旱平均水平变化呈现小范围的增强,东南亚地区的干旱平均水平变化呈现先减后增的波动特征,从1998年1月到2002年8月不断减弱,从2002年9月到2015年12月呈不断增强,但在2005年6月和2010年6月因突发性降雨出现两个断点。因季节周期性明显,干旱变化趋势不显著,整体趋于稳定。 (4)基于MODIS MCD12Q1数据产品,提取获得2001-2013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逐年耕地时空分布,结果表明耕地主要分布在中东欧、南亚、东南亚和东北亚四大块区域中较为平坦的地区,2001-2013年间该地区的耕地面积总体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变化特征。通过耕地空间分布和干旱时空分布叠加分析,得到了本区域耕地的逐月(共156期)干旱水平,计算可知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中东欧和中亚处于干旱状态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平均比例分别为45.06%、37.76%、57.71%、41.34%、28.19%和39.41%,其中南亚地区处于特旱水平下的耕地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29.2%,使得南亚耕地区成为干旱影响最大的耕地区域。通过分析逐月耕地区域干旱水平可知,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处于干旱状态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表现出冬高夏低的特征、中东欧和中亚地区恰好相反。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104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41211]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柏永青. 基于TRMM降水数据的1998-2015“一带一路”地区干旱时空分布[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