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生态水保措施对中国典型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Meta分析(英文)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李明明3,4; 徐光志2; 杨凯成1; 代富强; 周萍4
刊名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
出版日期2024
页码1-15
关键词生态水保措施 径流 泥沙 水土保持区
ISSN号2096-2673
英文摘要土壤侵蚀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造成水污染、水库淤积、土壤生产力下降,威胁农业系统,甚至影响全球气候。生态水土保持措施(ESWCM,如微流域耕作和等高线耕作)的好处已广为人知,与传统耕作相比,径流和土壤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虽然很少有研究关注中国不同的土壤类型和侵蚀特征。综合49篇中国生态水土保持研究,通过计算对数响应比(LRR)来估计影响大小,量化不同ESWCM的影响,并确定径流和沉积物减少量最大的坡度和降水量。由于气候、地形和土壤性质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水土保持效益各不相同:1)东北黑土区施用的ESWCMs对径流和土壤流失的减少效果最有效(径流和泥沙的减少率分别为66.65%和75.83%),其次是西南紫土区的ESWCM(径流和沉积物的施用率分别为39.98%和58.30%)和西北黄土区(径流和沉积物分别为16.36%和32.44%)。2)微流域耕作(MBT)(径流和泥沙分别为71.79%和87.03%)、覆盖物免耕(NTM)(径流和泥沙分别为17.30%和32.51%)、集土形成免耕垄(CSNT)(径流和泥沙减少分别为55.78%和71.36%)是控制东北黑土水蚀最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分别为西北黄土和西南紫土区。3)坡度在0~3°、>3°~5°和>10°~15°(0~3°:97.09%;>3°~5°:74.62%;>10°~15°:39.41%),东北黑土区、西北黄土区和西南紫土区径流减少幅度最大。沉积物减少的影响在0~3°、>10°~15°和>20°~25°(0~3°:89.32%;>10°~15°:75.94%;>20°~25°:67.25%)最为明显。4)暴雨下ESWCMs的影响在东北黑土区最为明显。西南紫土区小雨下径流减少的影响最为明显,但未能通过泥沙减少量显著性检验。研究结果提供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坡度、不同降雨量的最优保护性耕作措施,为我国减少区域水土流失提供了数据支持。
URL标识查看原文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58337]  
专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1.重庆工商大学
2.四川大学;
3.中国科学院大学;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4.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明明,徐光志,杨凯成,等. 生态水保措施对中国典型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Meta分析(英文)[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2024:1-15.
APA 李明明,徐光志,杨凯成,代富强,&周萍.(2024).生态水保措施对中国典型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Meta分析(英文).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1-15.
MLA 李明明,et al."生态水保措施对中国典型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Meta分析(英文)".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 (2024):1-15.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