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西南边境人口集疏变化及动力机制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许冰洁 |
答辩日期 | 2024-05 |
文献子类 | 学术型学位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封志明 ; 游珍 |
关键词 | 西南边境 人口集疏 系统动力学 CBP-SD 模型 |
学位名称 | 硕士 |
学位专业 | 自然资源学 |
英文摘要 | 西南边境是我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前沿阵地,生态环境脆弱,地缘情况复杂,其人口集疏变化的时空过程和动力机制研究对我国边境人口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南边境11 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深入分析了西南边境人口集疏变化的时空特征。采用空间数理统计和回归分析,进一步挖掘了人口集疏格局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系统动力学框架构建SD 模型(CBP-SD),挖掘了西南边境人口变化的动力机制。最后,综合多方面因素选择临沧市为例,进行了情景模拟和人口预测。 人口集疏变化结果显示:总体特征上,西南边境人口数量呈稳步增长的趋势,但自2010 年以来增速有所减缓,主要阻碍因素是边境地级市和县域发展相对滞后,对人口的吸引力减弱。空间分布上,人口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尤其是中越边境内的人口集聚程度明显加深,而中老边境内的人口呈稀疏特征,中缅边境内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性。 人口集疏格局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在县城、市区、口岸等经济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域,10km 缓冲区内的人口密度均远高于区域均值。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对应的人口密度最大。另外,夜间灯光指数大于10 的区域,人口密度超过区域人口密度均值的70 倍。相关因子的区域系统分析表明,代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夜间灯光指数和土地利用类型与人口密度的相关性最高。重点因子的空间异质分析表明,夜间灯光指数越高、土地利用类型为建设用地的区域,人口集聚程度越高。 基于文献和人口集疏格局的相关因素的研究成果,本文构建了CBP-SD 模型,涵盖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其中政策因素通过影响子系统来推动边境发展。研究发现,口岸经济是边境人口与社会经济运转的核心:在边境政策的引导下,口岸建设促进口岸经济的繁荣,并催生相关产业发展,推动边境城市的扩张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人口向边境城市迁徙。在此过程中,边境城市的发展会引发对各类生产要素的需求,与境外国家互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为口岸发展又创造了条件,形成正向循环,持续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 考虑到云南省的临沧市具备西南边境生态和口岸经济的典型特点,选取其作为样板,基于Python 完成临沧市CBP-SD 模型的构建。模型通过检验,符合精度需要。确定惯性发展、快速发展和绿色发展三种情景,2010—2030 年的人口变化进行仿真模拟。结果显示,绿色发展情景下临沧市的总人口和城市人口均具有显著优势;就业人口和二产就业人口数量仅次于快速发展情景,有利于促进健康的边境城市化进程。 因此,在推动西南边境人口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推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绿色发展模式,推动“口岸+”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本研究深入分析了西南边境人口集疏及动力机制,并基于系统动力学,以临沧市作为案例开展情景模拟和预测,以期为实现我国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为促进边境地区的繁荣和安全做出贡献。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103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8061]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许冰洁.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西南边境人口集疏变化及动力机制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