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桑一铭 |
答辩日期 | 2024-06 |
文献子类 | 学术型学位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辛良杰 |
关键词 | 耕地利用集约度 空间演变 影响因素 综合评价模型 “一江两河”地区 |
学位名称 | 硕士 |
学位专业 | 自然地理学 |
英文摘要 | 耕地的集约利用是解决当前全球耕地资源紧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有限的矛盾更加尖锐。在这种情况下,耕地的集约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优越的水源条件,“一江两河”地区成为青藏高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其耕地利用状况对整个青藏高原的粮食生产至关重要。然而,青藏高原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空间演变特征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和空缺,因此迫切需要对该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耕地集约利用研究有助于在综合考虑粮食安全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现我国耕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通过构建“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实现耕地利用集约度量化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该地区耕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从而为高原地区耕地集约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首先以Google Earth 2 m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础,获得2020年“一江两河”地区高分辨率耕地分布数据集,以此作为耕地利用集约度计算的数据基础;然后利用综合指标评价模型量化不同尺度下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构建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分析“一江两河”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特征;最后根据不同尺度选择耕地自然禀赋、农户家庭情况、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等指标,揭示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为高原地区耕地合理开垦与集约化利用提供政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 (1)2000-2020年间“一江两河”耕地总量增加,但开垦与退出情况共存,耕地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聚集态势。2000-2020年间“一江两河”耕地总量从2192.80 km2增加到2391.21 km2,共增加198.41 km2,净增长率为9.05%。耕地在空间上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面积变化主要发生在研究区西南部和中北部,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态势。耕地开垦与退出情况共存,耕地数量增长显著,共新增耕地558.57 km2,多集中连片分布于“一江两河”的东北和西南地区;耕地退出现象也普遍存在,共退出耕地196.85 km2,分布较为分散,破碎度较高。 (2)20年来“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上升,不同尺度下研究区耕地利用集约度水平均较低但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在区县尺度,研究区2000-2020年集约度从0.053上升至0.073,农资投入强度、技术投入水平和开发利用水平都有增加趋势,各指标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最大。在空间上,高集约度区域重心由东部向西部迁移且范围扩大,东西区域间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缩小。在农户尺度,2022年“一江两河”地区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平均水平为0.015,农资投入强度和开发利用水平评分值较高,贡献最大的指标是地均农业机械投入。 (3)双重尺度下,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共同作用对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产生显著影响。在农户尺度下,农机持有量、家庭非农收入对耕地利用集约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耕地面积和地块数量对耕地利用集约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区县发展因素作为宏观尺度影响因素,与微观尺度因素交互共同对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产生作用,进一步解释了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机理。其中人均GDP对耕地利用集约度为显著负相关,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产业政策对耕地利用集约度为显著正相关。 本文紧紧围绕耕地利用集约度内涵,构建一套操作性强、可推广、合理规范的综合指标体系来衡量高原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模型消除了投入和产出共存时内生的因果关系,进一步丰富了投入的测度维度,以期客观反映“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利用情况,同时补充现有研究的不足。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为我国高原农业生产区的耕地合理利用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青藏高原“一江两河”等地区的耕地保护与规划;其次,因地制宜提升“一江两河”耕地利用集约度,实现高集约度地区可持续发展,低集约度地区资源优化配置;最后,以宏观层面为指引,聚焦微观尺度,多因素协调促进高原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稳步提升。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107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8083]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桑一铭. 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