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基于工作流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型构建及实例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刘丹婷
答辩日期2024-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余卓渊
关键词区域可持续发展 工作流 模型构建 空间分析 案例评估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英文摘要本文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型构建研究,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型表达和可视化展示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跨学科、跨领域,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实现长期平衡发展。它涉及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能源政策、自然资源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涵盖范围广,相关模型和运算方法众多,涉及到的数据分析软件和模型运算系统也十分复杂,如ArcGIS、QGIS、Supermap 等地理数据处理软件,又如MATLAB、R、EXCEL 等数据运算处理工具。上述模型构建或数据处理工具功能强大,应用性强,但也存在专业性强,操作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同时缺少能够构建一体化模型并将数据运算、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相结合的功能,相关研究论述也较少,这会导致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分析过程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选择和学习相关数据处理工具。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研究内容的复杂化,设计支持模型运算和可视化展示于一体的平台系统具有很大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明确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本流程、主要运算模型及运算方法。通过对系统动力学方法和Vensim 软件建模过程的综述,得到要素和系统之间关系的概念,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诸多要素,如多源数据、运算模型、处理方法、分析方法、结果可视化等,尝试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去构建模型或者方案,将这些研究要素作为模型中的元件或者流程方案中的任务,来实现高效便捷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继而,本文借助BPMN(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Notation,即业务流程建模符号)符号化语言来构建研究过程工作流模型,模型的结构是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过程,将相关数据处理和展示步骤按逻辑关系连接在一起,再添加研究涉及到的数据要素和方法,依据需求添加数据运算公式或者进行空间分析,将运算分析结果发布成地图服务并链接到相应工作流模型任务步骤中,进行结果可视化展示。工作流形式的模型结构将数学运算方法和地图可视化集成至研究模型对应的任务要素中,实现了从整体到局部,从研究方案设计到数据运算结果展示的一体化操作。本文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型构建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型构建系统综合了工作流技术、属性计算、空间分析和地图可视化技术等,能够帮助研究者和决策者便捷高效地进行建模研究,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和问题。 本研究选取了京津冀地区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过程和设计构建工作流模型,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来验证模型系统的有效性。京津冀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土地压力评估和污染物浓度评估实例分析表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型构建系统能够有效地进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并实现数据运算和可视化展示一体化,同时工作流结构的模型能够梳理研究过程,添加不同的研究方案,进行各个研究阶段的结果可视化展示和要素查询,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该系统的功能设计也可以为其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语种中文
页码87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8092]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丹婷. 基于工作流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型构建及实例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