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中国乳腺癌时空分布和空气及光污染影响机制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王若菡
答辩日期2024-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王伟
关键词乳腺癌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广义相加模型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英文摘要乳腺癌目前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乳腺癌发病率持续增长,已成为中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增长和老龄化趋势,以及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乳腺癌的负担在未来可能会更加严峻。了解中国乳腺癌时空分布特征及各种风险因素对乳腺癌的影响机制,对乳腺癌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县级市为研究单位,使用空气污染、夜间灯光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指标;使用空间统计分析、地理探测器、荟萃分析与广义相加模型作为研究方法,探究各种因素对乳腺癌影响的时空异质性,将地理学的优势应用到环境健康和医学领域。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6年,中国乳腺癌发病率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城乡差异,具体为东部>中部>西部,城市高于农村。通过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发现,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始终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中国东部是乳腺癌发病率的热点地区,随时间推移呈扩散趋势,冷点地区主要位于西部和中部。 (2)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探测和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空气污染、夜间灯光对乳腺癌发病率的解释力在中国不同区域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空气污染、夜间灯光、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对乳腺癌发病率的影响,表明乳腺癌发病率的空间分异性不仅受单一因素的影响,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数据整理、汇总效应估计值计算、异质性与发表偏倚检验,对空气污染与乳腺癌发病率的关联进行荟萃分析,发现长期暴露于环境空气中的NO2和PM2.5,与乳腺癌发病率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关联,为空气污染与乳腺癌发病率的相关性提供了定量支持。 (4)按照地理位置、城镇化率和GDP水平,对研究区进行分层,通过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夜间灯光与乳腺癌发病率在不同区域、不同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线性关联,并计算得出暴露-反应曲线与相对危险度。结果发现,中国乳腺癌发病率风险随夜间灯光暴露水平的增加而上升,特别是在中国东部和中部,以及城镇化和经济水平处于中低发展阶段的地区。 总之,空气污染、夜间灯光和社会经济及其相互作用,对乳腺癌发病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存在空间异质性。未来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空气污染和夜间灯光暴露水平,采取相应的污染治理和公共卫生预防政策,有效的控制和缓解中国乳腺癌风险及其负担。
语种中文
页码101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8105]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若菡. 中国乳腺癌时空分布和空气及光污染影响机制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