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黄河流域土地覆被变化重建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赵诗瑞 |
答辩日期 | 2024-06 |
文献子类 | 学术型学位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范泽孟 |
关键词 | 土地覆被变化 驱动机理 曲面重建模型 时空变化趋势 黄河流域 |
学位名称 | 硕士 |
学位专业 |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
英文摘要 | 研究历史时期土地覆被变化,对于研究当前人类环境的动态、揭示关键性驱动因子并预测分析未来土地覆被变化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有助于厘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耦合下的人地关系相互作用机理,是全球变化领域长期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如何基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多源异构数据,构建历史时期土地覆被变化的重建模拟方法,是有效解析历史时期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论文以黄河流域为案例区,在基于对黄河流域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因子及其驱动作用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改进和拓展了土地覆被变化曲面建模方法(SMLC),进而构建了黄河流域土地覆被变化重建的曲面模拟模型。利用高精度曲面建模方法(HASM)及GIS空间分析方法,在系统实现黄河流域历史时期的气温、降水等自然气候数据,人口、 GDP和交通可达性等人文因子数据进行空间化的基础上,结合土地覆被分布现状数据、DEM等相关数据,实现了1920-1980年间黄河流域土地覆被变化重建。论文取得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结论。 (1)论文拓展构建的土地覆被变化重建的曲面重建模拟模型对黄河流域土地覆被变化重建的总体精度达到86.05%,Kappa系数达到86.05%,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实现黄河流域历史时期土地覆被变化模拟。 (2)黄河流域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因子的解析结果表明,土地覆被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为人口密度和DEM。DEM与降水交互作用对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作用最大,其次是气温与降水、人口密度与DEM的交互作用,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的共同驱动对土地覆被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更强。 (3)黄河流域土地覆被变化重建的模拟结果表明,在1920-1980年间,黄河流域的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水体、裸露或稀少植被的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增加比率分别为2.14%、0.33%、5.42%、1.69%、1.17%,其中建设用地呈持续增长趋势,草地的面积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近2.48%。1920-1940年间耕地增加30123.30km2,建设用地增加2120.60 km2。由于战争的影响,导致耕地面积在1940-1950年间减少24197.60 km2。1950-1980年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5068.80 km2。 (4)1980年前后黄河流域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的对比分析表明,在1920-1980年间,由于战争、政策、自然灾害等影响,使得该时期内黄河流域的耕地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在1980-2020年间,随着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导致建设用地呈快速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近22.33%。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在2000-2020年的20年间,耕地呈现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2.83%,林地总体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1.56%。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85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8113]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赵诗瑞. 近百年来黄河流域土地覆被变化重建[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