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藏羚交配群成员间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赛青高娃; 王子涵; 李全邦; 王东; 连新明
刊名兽类学报
出版日期2024
卷号44期号:02页码:159-170
关键词藏羚 粪便DNA 交配群 亲缘关系 遗传多样性
英文摘要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多集群生活且具有典型的性别分离现象。除交配季节外,雌雄两性个体组成的同性集群分开活动。本研究于2021年12月下旬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片区以藏羚集群为单元采集了32个集群共188份新鲜粪便样品,利用多态性较高的1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亲缘关系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 188份新鲜粪便样品来自145只藏羚个体,其中10只藏羚个体(8只雌羚,2只雄羚)出现更换集群现象,导致前后集群发生变化。结合野外实地记录,推测藏羚交配群的变化存在3种方式:集群解散,雄性个体离开(加入),雌性个体离开(加入)。新加入的藏羚个体与原集群成员间的亲缘关系较远。雄性藏羚更换的集群中雌性个体均多于之前的集群,能够获得更多交配机会。(2) 10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6.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66。观测杂合度(Ho) 0.607~0.993,平均值为0.819;期望杂合度(He) 0.575~0.930,平均值为0.798,表明藏羚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3)经过亲缘关系鉴定,种群内所有亲子关系中14对(43.75%)发生在集群内并且以母女(71.43%)为主,与雄性个体相关的亲子对(母子/父女/父子)有4对(28.57%)。对比集群内及集群间藏羚的平均亲缘系数,结果表明雄性个体对集群内成员间的亲缘关系影响不大。针对集群间藏羚亲缘关系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藏羚种群的近交比例处于较低水平。由于藏羚雌性比雄性个体有更多时间和机会组成含有多个雌性成员的集群,因此,集群内雌性个体的亲缘关系较高不仅有利于提高集群的稳定性,还有利于迁徙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从而为进一步验证藏羚迁徙的集体记忆猜想提供科学佐证。
源URL[http://210.75.249.4/handle/363003/62260]  
专题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赛青高娃,王子涵,李全邦,等. 藏羚交配群成员间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兽类学报,2024,44(02):159-170.
APA 赛青高娃,王子涵,李全邦,王东,&连新明.(2024).藏羚交配群成员间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兽类学报,44(02),159-170.
MLA 赛青高娃,et al."藏羚交配群成员间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兽类学报 44.02(2024):159-17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