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及其环境健康效应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郭亚南
答辩日期2024-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杨林生
关键词生态文明 制度建设 环境与健康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环境科学
英文摘要为了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2012 年党的十八正式启动了生态文明 建设战略。生态文明被纳入“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随后被写 入党章和宪法,并将其提升至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的高度,同时将 美丽中国建设确立为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在探索生 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态文明的理论指导,并将系统完善的生态 文明制度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确定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环境,并推动我国生态环 境质量出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以满足人民对美丽环境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为 基本目标,而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有望通过改善生态环境, 从而促进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本论文系统梳理了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形 成与演变过程,从环境与健康的角度评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并以生态文明建 设前后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变化和对健康的影响为案例,探索了在生 态文明建设下环境-健康的动态响应机制。这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继续实施 以及人口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主要的工作及结论如下: (1)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系统搜集并整理了我国 2012 年以来中央相关 部委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政策文件及相关研究文献。对政策文件的整体分析 发现,政策发布以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主,发布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央层面及多部委 联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在 2015 年后逐步走上正轨;生 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文献研究受政策导向明显,中文文献主要集中在政策解析与理 论研究方面,英文文献更注重政策实施成效,总体上缺乏对绩效考核、试点、空 间规划以及环境治理市场等制度的深入研究。通过梳理典型制度案例,发现生态 文明制度通常经历“探索—试点试验—总结与推广”的发展过程,不同制度之间 联系紧密,相互支撑,构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目前为止,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并持续服务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2)从环境与健康综合角度评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基于 2003-2019 年 我国省级数据,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构建了环境与健 康评估指数体系,并结合耦合协调度(CCD)模型计算了综合环境健康指数 (CEHI),对生态文明在时间(2003-2019)及空间(省级)的变化及异质性进行 了评估。结果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后,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制度的不断完善下,我国 在保持经济发展稳步增速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而持续的改善。然而,生 态文明建设期间,人口健康方面的改善并不明显,这一现象可能与环境污染物长 期累积暴露有关;也可能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为后者可能会抵消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短期健康益处。另外,我国各省份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现象显著。东部省 份的综合环境健康得分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省份。在当前技术水 平与生态文明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东北省份和西北省份实现绿色发展模式的制定 与探索则需要更多的时间。 (3)生态文明建设下大气环境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基于 2000 年、2010 年和 2020 年三次人口普查县域数据,采用广义线性加权回归(GAM)和时空地理加 权回归(GTWR)等方法,对 PM2.5 和气候适宜性(CLS)对我国人口死亡率的 交互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证实,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对人口死亡率具有拮抗 效应,特别是在 CLS 较低(小于 100)和 PM2.5 较高(大于 35µg/m3 )时,拮抗 作用最为显著。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国政府持续加大对大气污染和碳排 放的监管与治理力度,显著提升了大气环境质量。当前,“双碳”目标下的减排 政策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相关区域减排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降低 空气污染水平,带来健康收益。 (4)生态文明建设下水污染排放对健康的影响。基于 2007—2016 年全国 34 个监测点连续的肿瘤报告统计年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和双重差分模型,探 讨了生态文明建设前后两个时期工业水污染强度消化道癌症的影响水平差异。回 归模型结果显示,在生态文明建设之前,工业水污染对食管癌患病率存在显著的 负向影响;然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之后,随着水污染治理水平的提升,工业水污 染强度对我国食管癌癌症的影响效应逐渐消失。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下,减少 工业水污染的排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重污染地区食管癌的发生和死亡风 险。 (5)生态文明建设下土壤重金属变化的健康风险分析。通过收集整理国内 外文献,得到 31 个省会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前后土壤中 8 种主要重金属的质量 分数,并评价了土壤污染程度以及对人体健康的风险。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 前后土壤重金属的质量分数并没有显著差异。截至 2020 年,我国初步遏制了土 壤污染进一步恶化的态势,但土壤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风险有所上升。但鉴于土 壤污染情况的复杂性和修复难度,我国土壤污染的防治仍需较长时间。在生态文 明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城市公园绿地等区域土壤污染水平的监测和防治 工作,以降低城市居民特别是儿童通过土壤途径暴露于污染物的健康风险。
学科主题环境科学
语种中文
页码159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9235]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郭亚南.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及其环境健康效应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