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水文过程变化对鄱阳湖初级生产力与碳源汇的调控机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陆瑶
答辩日期2024-05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高扬
关键词吞吐型湖泊 18/16O 技术 湖泊代谢 pCO2 碳排放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生态学
英文摘要湖泊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参与者,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气候调节方面发挥 着关键作用。湖泊代谢是指湖泊生物持续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其速率大 小反映了系统有机碳库和无机碳库之间的定量联系。因此,了解湖泊在碳循环中 的储存、运输和转化功能必须理解湖泊代谢过程和其驱动因素的变化。然而,内 陆水体水情的快速变化对水-气界面的碳交换影响机制尚不清楚,特别是对于水 情变化剧烈的吞吐型湖泊。如何定量吞吐型湖泊复杂的水情变化下的碳交换过程 与影响机制仍是目前湖泊碳循环研究的难点与热点。本研究以长江流域河流主干 道和大型吞吐型湖泊——鄱阳湖为主要研究区域,结合 18/16O 技术、Deil O2技术 两种新兴方法监测吞吐型湖泊的代谢速率;同时监测鄱阳湖理化指标、pCO2 及 同位素变化,并收集水文气候数据,探讨水情和生源要素的影响,最终阐明吞吐 型湖泊水文过程—理化指标—湖泊代谢—碳源汇的响应机制。研究取得主要进展 如下: (1)鄱阳湖年径流 DIC 输入输出平衡,均为 1.3×10 9 kg C yr -1,河湖连通 性高,水体更新速度快,导致大量的溶解性无机碳(DIC)无法转化并沉积到沉 积物中。鄱阳湖 DIC 的主要来源是大气沉降(27%)、碳酸盐风化(27%)和硅 酸盐风化(26%)。 (2)使用 18/16O 技术得到鄱阳湖代谢分布和年平均代谢:GPP,RE,NEP 均值分别为 21.4,25.3,和-3.9 g O2 m-2 d -1,呈现弱的净异养状态。使用 deil O2 技术得到鄱阳湖一年中代谢的时间序列(30min/次):GPP的均值为 14.6(-6.1~83.2) g O2 m-2 d -1,ER的均值为18.2(0.1~91.8)g O2 m-2 d -1,NEP的均值为-3.5(-19.7~10.7) g O2 m-2 d -1。鄱阳湖水体 pCO2均值为 586.0 μatm,高于大气 pCO2(413 μatm)。 碳排放通量在-2.5 至 3.3 g CO2 m2 d -1之间。 (3)吞吐型湖泊水情通过调控理化指标(如水温、pH 值、溶解氧浓度)和 生源要素(特别是 F -、Fe 3+、DOC、POC、PIC 等)作用于湖泊代谢,最终影响 pCO2。高水位时期代谢速率快,且空间差异大。相较于高水位和低水位时期, 中水位时期 pCO2 最大,湖泊的整体水-气界面的碳排放量最多,湖泊 NEP 最接 近于 0,湖泊内部有机质的供给和消耗达到平衡,大量流域输入的 DIC 被排放至 大气中,是吞吐型湖泊碳排放的主要时期。当湖泊 NEP 接近 0 时,碳排放最活 跃,其过高(大于 6 g O2 m-2 d -1),或过低(小于-6 g O2 m-2 d -1),都会将 pCO2 抑制于低于大气或者接近大气状态。高水位时期呈现净吸收状态,中水位时期呈 现净排放状态,低水位时期水-气界面碳交换接近平衡。 (4)在日尺度和季节尺度上,水情-生源要素-代谢的影响机制不同。在年时间尺度下,水位和流量对代谢的影响具有周期性和滞后性。在日时间尺度下, 水温的调控作用更加突出。
学科主题生态学
语种中文
页码130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9260]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陆瑶. 水文过程变化对鄱阳湖初级生产力与碳源汇的调控机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