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半干旱黄土区长期恢复生态系统植被结构及水分利用机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刘成功
答辩日期2024-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邵明安 ; 贾小旭
关键词黄土高原 植被恢复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策略 水文生态位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生态学
英文摘要我国半干旱黄土区经过多年人工林草植被建设,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然而,大量高耗水人工植被的引入导致恢复生态系统水分收支负平衡,土壤水分亏缺普遍发生。土壤水分是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的主要限制因素。在水分亏缺的限制下,人工植被生长发育受限,在植被演替过程中面临退化甚至死亡风险。野外调查发现,半干旱黄土区人工柠条和苜蓿生态系统经过50多年的演替后,以长芒草为主的地带性自然植被覆盖度逐渐增加,恢复生态系统植被形成了人工植被和自然草本植被镶嵌的景观格局。然而,关于植被水分关系的研究以往多关注恢复生态系统建立的早中期,对于长期(>50年)演替后植被种群结构特征及水分利用机制的认识仍有不足。 为此,本研究以半干旱黄土区神木六道沟小流域5年、18年和50年自然演替的典型灌木(柠条)和草本(苜蓿)恢复生态系统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稳定同位素技术等方法手段,对人工恢复生态系统长期演替后植被群落特征、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植物土壤水分的利用特征及人工植被与共存自然植被(以长芒草为主)水文生态位重叠特征等进行研究,取得主要结果如下: (1)柠条和苜蓿生态系统土壤水分随恢复年限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年限柠条和苜蓿水分利用策略对土壤水分变化具有相似的响应规律。观测结果表明,在柠条和苜蓿恢复5年和18年期间,土壤水分随年限增长呈降低趋势,而50年林龄柠条和苜蓿0–300cm土壤储水量显著高于18年和5年,表明在此阶段由于人工植被覆盖度的降低,深层土壤水分得到补充。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增加,但水分利用效率下降。不同年限柠条和苜蓿水分利用策略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具有一致性,即在干旱年份,植物对0–40cm浅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增加,并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而在湿润年份,植物对40–140cm土层的水分利用比例增加,同时伴随水分利用效率的降低。 (2)经过>50年长期演替后,恢复生态系统柠条和苜蓿覆盖度降低,不同大小植株空间分布与竞争强度存在差异。柠条和苜蓿恢复生态系统经>50年自然演替后,植株密度分别为1900株/公顷和5900株/公顷,覆盖度分别为42%和12%,显著低于恢复生态系统建立初期。在空间分布上,柠条的聚集程度随植株体积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苜蓿的聚集程度则随植株的增大而逐渐降低。按照植株体积立方根(d)对植株大小进行分级,不同大小级的植株空间格局关联在较小尺度上呈负相关关系,随尺度的增大,小柠条(d<0.7m)和中柠条(0.7m0.05),随后相关性逐渐降低,所有大小级植株之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不同大小级柠条和苜蓿种内竞争强度均随植株的增大而降低,在空间上表现为随着植株距离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柠条和苜蓿分别在半径2m和1m处达到最高,在5m和2m外趋于稳定。 (3)地形和人工植被格局共同影响长期演替后坡面土壤水分时空动态。总体上,坡面土壤水分时间变异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120cm以下为弱变异;0–500cm土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均为中等程度变异,120cm以下土层其空间变异程度高于浅层土壤。坡面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对降水年际变异的敏感性不同,坡上较坡下更为敏感。灌木覆盖增大了同一坡位土壤水分的异质性,在坡中位置,草地覆盖区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灌木覆盖区和灌草混合区;而在坡上和坡下位置,灌木覆盖区和其他位置差异不显著。人工植被盖度与土壤水分之间权衡关系在不同坡位和土层存在差异,坡下植被生长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最小,坡中位置植被盖度的变化对0–120cm土壤水分影响较120cm以下深度更大。 (4)人工植被(柠条和苜蓿)与自然植被长芒草相比具有更灵活的水分利用策略,土壤水分持续下降时人工植被与自然植被对水分的竞争增强。与浅根系长芒草相比,具有深根系的柠条和苜蓿在利用中层和深层(30–100cm)土壤水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对深层土壤水分利用的比例随土壤水分可用性变化而变化。表层土壤水含水量较高时,柠条和苜蓿均对表层水分利用比例较高,而随着土壤水含水量的下降,柠条和苜蓿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逐渐增加,人工植被和自然植被之间的水分利用相似性降低。随着干旱事件的持续,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持续下降,柠条和苜蓿表层土壤水分利用比例增加,人工植被与自然植被之间的水分竞争加剧。 综上所述,半干旱黄土区人工柠条和苜蓿恢复生态系统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形成人工植被与自然植被镶嵌的景观格局,土壤水分亏缺会得到一定恢复,但增加了坡面尺度土壤水分的时空异质性;人工植被深层土壤水分利用能力随林龄增加而增加,但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其与共存的自然植被长芒草在干旱初期存在较大水文生态位分离,但随着干旱的持续,两者对表层土壤水分的竞争增加,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人工植被的退化。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恢复生态系统植被演替过程中种群动态、种内种间关系和演替过程的认识,可为制定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策略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学科主题生态学
语种中文
页码138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9270]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成功. 半干旱黄土区长期恢复生态系统植被结构及水分利用机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