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要素流动视角下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卢硕
答辩日期2024-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张文忠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要素流动 低碳转型 价值链分工 晋陕蒙地区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人文地理学
英文摘要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巴黎协定》的实施促进了各国相继设定碳中和目标。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碳排放国,提出了2030 年前“碳达峰”与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以“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资源型城市,成为实现降碳减排目标的关键区域。同时,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的资源能源保障基地的地位短期内不会变化,这就意味着资源型城市不仅要持续向全国输出化石能源及加工产品,同时也面临着有效实现双碳目标的双重压力。论文从要素流动与价值链优化升级等视角探究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过程与机制,探索资源型城市在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及加工产品供应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低碳转型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 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产业分工等理论构建了要素流动与低碳转型的分析框架,探究资源型城市在技术、资金和劳动力要素流动网络中的定位以及价值链分工位置演化特征,揭示价值链分工在要素流动对低碳转型的影响机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论文采用专利转移、企业投资和人口迁徙等多源微观大数据,刻画资源型城市在技术、资金和劳动力要素流动网络中位置的演化过程,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要素流动与碳排放强度的相关性;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结合价值链测度方法刻画资源型城市各行业价值链位置变化过程,探究要素流动对价值链分工的推动作用;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解析要素流动、价值链分工和低碳转型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方式,揭示要素流动对价值链位置变化的驱动机制,以及价值链升级和政策导向对碳减排的作用方式。论文最后以晋陕蒙资源型城市为案例,研究各行业碳排放特征以及在不同要素流动网络中位置的演化过程,并基于资源型和非资源型产业价值链位置变化,提出晋陕蒙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差异化路径。主要结论如下: (1)与非资源型城市相比较,资源型城市在要素流动网络中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且在网络中联系的方向性存在显著差异。2012-2017 年资源型城市在技术、资金和高学历劳动力要素流动网络中的入度中心性的均值普遍低于非资源型城市,且两类城市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表明资源型城市在要素流动网络中的边缘化特征进一步凸显。从网络的空间特征来看,要素流动网络中位置较高的资源型城市主要集聚于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中心城市周边,其中技术要素主要来源于国家科技创新城市,资金要素来源地呈现单一向多元的变化趋势;而高学历劳动力来源地以周边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主,显示出短距离迁移特征。 (2)要素流动重塑了城市在国内价值链中的地位,且不同要素对各价值链位置影响呈现显著的异质性特征。从生产链长度来看,2012-2017 年资源型城市的前向生产链长度保持稳定,而后向生产链长度则普遍上升;从价值链位置来看,资源型城市的价值链位置呈现出资源型产业价值链收缩,而非资源型产业价值链提升的趋势。实证研究发现,技术要素流动对资源型产业价值链位置影响不显著,但对非资源型产业价值链位置有正向影响;资金要素流动对两类产业的价值链位置均有正向影响;而高学历劳动力要素流动对资源型产业价值链位置产生负向影响,对非资源型产业价值链位置影响不显著。 (3)金属加工和煤炭开采是资源型城市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且价值链分工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在不同行业间呈现显著的差异性。2012-2017 年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4.6%,主要源于金属加工、煤炭开采等行业。价值链分工与碳排放关系呈现行业间差异,其中资源型行业呈现“倒U 型”关系,而非资源型行业则呈现“先负向后正向”的关系。从动态面板回归结果来看,资源型和非资源型产业价值链位置对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且非资源型价值链的作用程度更大。 (4)价值链分工在要素流动与低碳转型作用机制中发挥中介效应,政策则发挥关键引导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非资源型和资源型产业价值链分工在技术、资金、劳动力流动与碳排放强度之间扮演中介角色,揭示了“技术为核心、资金为牵引、人才为支撑”的价值链升级机制,以及“资源型产业循环集约、非资源型产业多元协作”的减排机制。此外,研究也证实了政策对要素流动和价值链分工的直接引导机制。 (5)研究案例区即晋陕蒙地区碳排放总量高且增长快,但良好的价值链基础为其实现低碳转型提供重要支撑。晋陕蒙资源型城市的主要排放源包括能源供应、石油化工、金属非金属制造及采矿行业。相较于其他资源型城市,晋陕蒙资源型城市在资金和劳动力要素流动网络中占据较高位置,但在技术要素流动网络中位置相对较低。外部要素获取的优势性使得晋陕蒙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型和非资源型产业价值链位置的中位数均高于其他同类城市,较好的价值链基础为晋陕蒙资源型城市通过吸引外部要素以推动价值链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科主题人文地理学
语种中文
页码184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9286]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卢硕. 要素流动视角下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