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识捕获与中国区域创新发展——以深圳市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杨静銮 |
答辩日期 | 2024-06 |
文献子类 | 学术型学位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刘卫东 |
关键词 | 全球知识 区域创新 深圳市 电子信息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 |
学位名称 | 博士 |
学位专业 | 人文地理学 |
英文摘要 | 技术创新主导了一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和政治动态,对于面临国际摩擦和国内经济发展放缓双重压力的中国而言,通过技术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地理学角度,区域是国家创新重要的驱动引擎和地域单元,重点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决定了中国能否成功转变发展模式实现追赶。然而,现今的区域创新研究方法以知识累积并不断创造的欧美发达区域为蓝本,关注区域内部的产学研动态,未能回答缺乏知识的后发区域如何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缩小与发达区域的差距并最终实现赶超的问题,因而无法有效地指导中国区域的创新发展。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后发区域创新发展的机制,总结中国区域创新发展的经验,为中国构建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围绕以上目标和关键科学问题,本文针对后发区域的特点及全球知识流动的动态,试图说明中国区域创新发展不能照搬发达区域的经验,而应该关注区域能否以及如何捕获全球知识。通过总结过去三十余年来的区域创新研究从封闭静态到开放动态的思想转变,本文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空间流动性的加强对区域创新活动的影响,指出缺乏知识基础的后发区域可以通过吸引、获取并吸收全球知识推动区域产业的演化、转型及升级,而不必遵循发达区域既有的创新发展模式,局限于区域内部的产学研动态。 本文针对中国区域发展自身特点,构建了全球知识捕获的理论框架,以揭示后发区域吸引、获取并吸收全球知识的机制。回顾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本文指出技术创新的本质是知识通过产品化及市场化转变为对特定客户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因此缺乏知识的后发区域可以通过建设区域生产系统及市场系统进而捕获全球知识。围绕这一创新本质,本文结合区域创新系统、全球创新系统及全球生产网络/价值链等理论,采用全球-本地视角多尺度地分析了区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区域创新研究和全球生产网络/价值链对话沟通的桥梁,以更为系统且动态地理解后发区域通过加入全球生产体系建设自身创新能力的动态过程。在理论框架中,本文明确了全球知识的空间流动性、区域的知识产品化能力、区域的知识市场化能力以及推动知识与区域耦合的行动者能动性是后发区域能否捕获全球知识的决定性因素,并剖析了跨国公司、本地企业、全球人才和政府等行动者推动后发区域捕获全球知识的不同路径及过程机制。特别地,由于区域创新研究带有明显的政策含义,政府行为在区域创新中具有重要的角色和发挥重要作用,本文还重点分析了中国政府如何通过各种创新政策帮助本地企业捕获全球知识进行创新。 本文选取深圳市作为案例区域,以更好地理解区域捕获全球知识实现创新发展的不同路径及过程机制。通过从不同侧面分析深圳市的主导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升级及其战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转型,本文讨论了不同产业的创新模式差异及不同创新知识与生产系统及市场系统的耦合重点,阐释了深圳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得以成功捕获全球知识实现产业升级,而生物医药产业转型迟缓的具体根源,为理解后发区域捕获全球知识的产业差异性、动态性、区域特性及行动者能动性提供经验证据。具体的研究结果包括: 第一,不同产业发展所需创新知识的空间流动性存在较大差异,知识流动渠道和载体不同。在深圳的案例中,电子信息制造的技术知识可以依托于高度编码的专利、包含知识的高技术设备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互动在空间上流动,这使得深圳本地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有可能通过跨国公司在本地设立的子公司和本地企业的对外研发合作获取大量的创新知识。相反地,生物医药产业的知识相对前沿因而更多地通过科研人员的空间流动和研发合作流动,这使得深圳在缺乏高校及科学研究机构、未能把握生物医学人员归国潮的情况下,获得生物医药创新知识的可能性及最终结果下降。 第二,以深圳为代表的后发区域更容易捕获对区域知识产品化能力要求高的创新知识,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初期,后发区域更依赖本地的生产成本优势,在后期则是本地产业链的完整性。在深圳的案例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创新知识最初来自富士康等跨国公司。本地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上下游联系及劳动力流动,吸收其知识溢出。但随着深圳发展,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深圳对知识的捕获依赖于完整产业链带来的优势。快速原型设计、试生产和零部件可用性等知识产品化能力更多地促使企业将深圳作为创新地点。 第三,以深圳为代表的后发区域通过便利金融投资调动、放松技术监管、创造市场等方法,可以提高区域的知识市场化能力,捕获生物医药等基于科学研究的创新知识。在深圳的案例中,结合北京及上海的发展经验,本文指出深圳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得益于深圳政府投资及本地活跃的风险投资。在中国改革药品试验审批审评制度并融入国际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协调制度后,本地药企从化学仿制药转向生物医药,积极利用了中国的临床试验资源和研发人力资源,在国内及本地市场的庇护下捕获全球知识进行创新。随着国内及本地市场规模的扩大开发,本地企业不断招收生物医药人才并授权引进技术专利进行生物医药创新。 最后,本文对中国的区域创新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本文详实地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思考及所使用的政策工具,研究结果对其他区域创新政策制定实施具有建设性意义。因此,在总结深圳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为中国其他区域的创新发展给出相关政策建议,并展望了中国区域创新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学科主题 | 人文地理学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179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9287]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杨静銮. 全球知识捕获与中国区域创新发展——以深圳市为例[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