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中国高速铁路站区土地利用的演变机理与模式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付邦宁
答辩日期2024-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金凤君 ; 马丽
关键词高铁站区 土地利用 机理分析 模式研究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人文地理学
英文摘要高速铁路是铁路现代化和陆路交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式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体现。高速铁路不仅大大地缩短了人们出行的距离,促进经济社会联系,还成为城市多中心发展、都市圈等新的空间结构格局形成的重要驱动力量。高铁站及其邻近地区(简称高铁站区)土地开发类型与功能协调能够促进区块健康发展,提升周边产业的综合性,同时也方便乘客的出行。但我国部分高铁站区开发规划忽视高铁站区开发潜力并与城市功能脱节造成土地利用闲置,还有部分站区甚至开始出现土地利用低效,导致土地方向上“腾笼换鸟”现象的出现,两个极端现象反映了高铁站区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结构认知不够、效应评价不足、模式研究不清的问题,阻碍了高铁站区作为新型地域空间的“发动机”效应。高铁站区作为高铁“大动脉”的核心部件,探索其实现“经济发展、基建效应、土地利用的和谐联动”“发展高质量的、可靠的、可持续的和有弹性的基础设施”等目标的相应土地开发利用模式,自然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科学思考高铁站区土地开发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机理和效应评价是确保高铁站区的合理开发,是为城市带来高铁效益的重要基础。基于此背景,聚焦不同高铁站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机理与开发模式,以期能借助高铁带来的优势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本文从土地开发利用视角下,依托区域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基础理论,重点进行了几个方面的研究: (1)提出高铁站区土地开发利用机理的分析框架。探讨交通运输与土地开发利用的时空匹配关系,强调高铁站区作为城市发展模式与交通方式互动的典型表现,需要综合考虑交通运输体系、城市化进程和站区功能定位等因素。分析高铁站区土地开发利用中的博弈和制约,包括利益相关者博弈、资源制约、政策制约和市场需求制约。进一步,构建了高铁站区土地开发利用变化机理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交通流—流动中心—资源”的分析框架,分别从交通流、流动中心和资源三个维度分析站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 (2)揭示高铁站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演变规律。本文识别了高速铁路站点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全国高速铁路站点空间格局。基于以高铁站点为核心,构建高铁站区的功效空间,计算高铁站区土地利用功效空间和总体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通过各高速铁路站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和各站区土地利用情况,揭示出新建高铁站区的圈层结构,同时通过高铁站区站前广场与站区设计,判断高铁站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受城市发展和客观现实的影响情况,进而辨别出我国高铁站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特征。 (3)剖析高铁站区土地开发利用的结构特征。本文基于我国2022 年初来自高德地图约4042 万个兴趣点(POI)数据为客观基础,通过坐标转换和路网数据分块后,筛选出765 个高铁站区中133 个(1232157 个)采集和分类的高铁站区兴趣点(POI)数据,并根据不同高铁站区功效空间结构的范围,利用多源大数据生成高铁站区土地开发利用的最小单元。同时对高铁站区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进行了分析,探索不同城市规模下高铁站区土地利用的结构性特征。(4)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高铁站已开通时间、站区人口规模、公交站点数、停车场数量等因素对高铁站区建设用地面积具有显著影响。站区人口规模越大,停车场数量越多,高铁站区建设用地面积也越大,这表明高铁站区土地开发利用受到站区发展和城市因素的影响。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发现,高铁站开通能够显著促进站区及周边建设用地的增长,尤其在开通后2—3 年效果最显著,这表明高铁站的建设和运营对周边土地利用产生重要影响,为高铁站区及周边地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参考。 (5)通过对高铁站区节点价值、场所价值和载体价值的评估,将高铁站区土地利用效应分为均衡型、相对均衡型和相对不均衡型。均衡型站区的节点价值、场所价值和载体价值都较高,且三者之间协调性、均衡性、增长性良好。相对均衡型站区的节点价值、场所价值和载体价值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仍保持较好的协调性和均衡性。相对不均衡型站区的节点价值、场所价值和载体价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站区的土地利用效应相对较低。 (6)根据高铁站区的特征,可以将高铁站区土地利用模式分为站城融合推进模式、区域发展引擎模式、综合交通枢纽模式和特色功能核心模式。站城融合推进模式强调高铁站区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紧密结合,通过规划和设计,使得高铁站区成为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发展引擎模式强调高铁站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战略性的规划和布局,提升站区的节点价值,从而联动周边城市进行价值重塑。综合交通枢纽模式强调高铁站区作为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点,通过优化交通网络和提升服务水平,提升站区的连通性。特色功能核心模式强调高铁站区在某一特定领域(如旅游、文化、产业、科技等)的独特优势或单一功能,通过深化这一特色或单一功能,实现区域经济的独特发展。 研究表明,利用多源大数据的应用解构高铁站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基于高铁站区土地开发利用的分析框架建立、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机理研究、效应评价和模式建立具有指导意义、影响作用明晰、理论科学性等特点。可为我国高铁站区土地开发利用的有效评价和未来规划提供一定的创新型理论,旨在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持。
学科主题人文地理学
语种中文
页码205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9297]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付邦宁. 中国高速铁路站区土地利用的演变机理与模式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