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游客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形象感知及其影响因素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李凤娇 |
答辩日期 | 2024-06 |
文献子类 | 学术型学位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刘家明 |
关键词 | 长三角城市群 旅游形象感知 入境游客 随机森林算法 影响因素 |
学位名称 | 博士 |
学位专业 | 人文地理学 |
英文摘要 | 在当前中国旅游市场中,入境游客的旅游方式由全国性进入区域性旅游阶段,其中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和国家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区域载体,发展城市群旅游既可发挥多城市优势,又可满足入境游客深入体验多元文化的需求。同时,近些年来的旅游市场已由资源导向转变为形象导向,“旅游形象”成为旅游地吸引旅游者前去观光游览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面向入境游客的城市群旅游形象设计和优化对扩大国际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传播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论文从入境游客视角出发对城市群旅游形象感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结合各时期物质和精神文明特点对“文脉-地脉”视角下的城市群旅游形象感知进行梳理。以此为基础,借鉴地理学、规划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理论构建入境游客在城市群内的“旅游路径空间结构-形象感知要素类型-形象感知要素评价”理论框架,而后利用ArcGIS 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机器学习等多种定量方法对TripAdvisor(国际版)中的大量评论文本数据分析,从而对城市群入境游客旅游形象感知进行解构探究,同时,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对大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验证。借鉴新发展理念创新构建指标体系探究其影响因素和机制,从而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城市群旅游形象设计和优化提出建议。主要结论如下: (1)分析了城市群旅游形象形成基础。研究表明,文脉与地脉的交互作用为长三角旅游形象奠定基础,传统江南文化与新江南文化的交织为形象的“灵魂”,地域条件为形象的支撑。从文脉视角看,将江南文化的脉络分为五个发展时期,包括史前期与新石器时代、春秋-东晋、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清、长三角一体化时期。地脉视角下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技术创新和交通发展为城市群旅游形象提供支撑。 (2)构建了城市群入境游客旅游形象感知理论框架。入境游客在城市群中的“旅游路径空间结构-感知要素类型-感知要素评价”构成理论框架,该框架也可简化为形象感知的“空间结构-要素类型-要素评价”。空间结构包括节点、路径和区域三元素,节点是城市群内部吸引入境游客的旅游景区(或街区),路径是入境游客在不同节点间的转移路径,区域是由多个节点组成,是入境游客在城市内的高度集聚区,该区域可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扩张和收缩,空间结构三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入境游客根据不同的旅游线路和到访过不同的旅游景区、城市而对城市群旅游形象产生不同的要素感知,要素类型包括旅游资源、配套服务和交通廊道三个主要维度,11 个子维度;最后对不同要素评价。 (3)对城市群入境游客旅游形象感知进行解构分析。①长三角高等级景区的空间特征:长三角高等级景区空间具有较强的集聚性,呈“片状大核心,外围小组团”集聚特征。②长三角旅游形象感知空间结构:节点类型以历史遗迹和建筑与设施类为主,节点等级数量呈“金字塔”型,不同节点具有不同作用。长三角游客转移路径网络中节点间的连通性较好,具有小世界网络属性;高等级路径以城市内部流动为主,低等级路径包括城市内与城市间转移。长三角形成了独特的旅游空间体系,上海和苏州为核心城市。同时入境游客偏好由大规模城市向较低城市规模进行目的地转移,大部分游客转移路径符合地理近邻规律,转移路径中节点数量和游客数量呈幂函数拟合特征。入境游客在长三角中的市域尺度具有较强集聚性,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是集聚区的主要分布城市。③长三角旅游形象感知要素类型:长三角入境客源地数量呈“头小尾长”式格局,不同客源地入境游客感知要素结构相似,以人文景观为主。各感知子要素的客源地空间格局相似与差异并存,整体感知要素结构呈“极度不平衡”态势。④长三角旅游形象感知要素评价:各入境客源地游客对不同要素评价具有相似性,旅游资源评价较高,交通廊道评价较低。不同要素评价空间分异显著,所有维度的整体情感均为正值,虽为积极情感,但评价分值整体较低。⑤基于问卷调查的长三角入境游客旅游形象感知验证:问卷调查数据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基于问卷调查的长三角入境游客旅游形象感知要素和评价与大数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但由于问卷调查的数据获取具有局限性而使得其分析结果与前文略有偏差。⑥长三角旅游形象感知与“文脉-地脉”基础的对比分析:不论是传统江南文化还是新江南文化均为长三角入境游客旅游形象感知提供丰富内涵,增加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地域条件为长三角入境游客旅游形象感知提供了基础。文脉和地脉的共同作用是长三角旅游形象形成的基础,也是入境游客这一需求端行为主体感知的重要支撑。 (4)城市群入境游客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入境游客对城市群旅游形象感知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包括游客心理因素、个人选择等,外部因素中区域创新能力、生态环境品质具有较大解释力。论文对外部刺激源进行了量化分析,试图通过梳理外部因素对长三角入境游客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机制,从而达到以客观视角去改善城市群旅游形象的目的。 (5)为入境游客提出城市群旅游线路设计,为利益相关者提出形象优化建议。共筛选景区尺度(或街区)旅游节点80 个,从多维度对城市进行等级划分共19 个旅游城市,分为四个等级。而后以“多元文化融合”为出发点设计四大旅游线路,力求满足入境游客的深入体验需求。同时提炼人文景观、自然风光、江南水乡、餐饮与购物、交通廊道形象元素和视觉符号。此外,从旅游资源、旅游服务等四方面提出城市群旅游形象优化建议,针对形象的营销推广与文化传播提出明确游客需求、打造文化品牌等具体建议,最后设计双语形象定位口号。 |
学科主题 | 人文地理学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260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9298]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李凤娇. 入境游客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形象感知及其影响因素[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