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产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孙慧娟 |
答辩日期 | 2024-06 |
文献子类 | 学术型学位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金凤君 ; 马丽 |
关键词 | 黄河流域 产业升级 影响因素 影响机理 升级路径 |
学位名称 | 博士 |
学位专业 | 人文地理学 |
英文摘要 |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其产业升级研究具有战略性。过去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演变是流域人的生产活动、生产方式与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在多区域尺度上共同演化、交互作用的动态耦合过程,是根植于流域地方要素禀赋(资源、文化、制度等)、着眼于开放市场(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叠加上政策利好(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落脚在人地协调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调整和阶段性变化,具有产业升级的相对独特性。因此,刻画黄河流域产业升级演进历程与特征,探明驱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归纳总结其升级路径,既可以提供可借鉴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典型区域的产业升级的路径,也为之后黄河流域提升产业质量与效率、调整产业结构与方向、优化产业规模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本文聚焦“黄河流域产业升级的驱动机理和发展路径是什么?”这一科学问题,构建了“概念解析—理论框架构建—现状特征分析—影响因素识别—影响机理解析—发展路径总结”为逻辑主线的黄河流域产业升级研究脉络。首先,基于不同视角对产业升级内涵的辨析,探讨了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视角下产业升级的内涵。然后从“企业升级—产业集群升级—地方产业升级”的一般化路径的探讨,构建了地方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最后,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从发展的历程与特征、产业升级水平的时空演变、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产生升级的路径5个方面开展实证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1)产业升级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效率、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效率、高附加值状态演进的过程。质量升级、效率升级、动力升级是产业升级的重要表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升级的快慢。 (2)地方产业升级是由企业和非企业行动者的集体能动,区域内和跨区域间生产要素空间配置,多尺度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共同塑造的动态升级景观。地方产业是一个复合实体,是由同一行业内或是不同行业间具有不同产品种类、不同市场定位、特定技术能力、差异惯例和商业模式的异质性企业组成。微观层面企业的创新和生产活动方向及组合变化,行业内多样性企业类型数量、规模结构和进入退出的动态变化及其网络外部性,不同行业升级的方向和速度、合作与竞争的组合,共同影响地方产业升级的速度、方向、结构。从过程视角和地理空间视角来看,“多尺度行动者,本地和非本地资产,多尺度制度环境,市场环境”是影响地方产业升级的四个关键要素。 (3)黄河流域产业升级在总体升级水平和分维度升级水平均呈现出“西低东高”的非均衡空间格局。从产业升级水平变化量和变化率的时空演变来看,流域各地市总体升级水平、效率升级水平的增长量均为正值,但动力升级水平、质量升级水平的增长量呈现出提升和下降的区域分化。 (4)黄河流域产业升级的发展机理是由多重影响因素和多重作用机制共同塑造。产业根植、创新驱动、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等多维因素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们的影响方式、影响结果和影响尺度上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市场环境是重要拉动力,产业根植和创新驱动是关键驱动力,制度环境是支撑与约束力。 (5)黄河流域在产业升级的实践路径上,呈现出消费扩市场、投资促技术、贸易促竞争、协同促创新的多样化路径。但也存在驱动要素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传统产业升级慢、新兴产业发展层次低等问题。同时,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黄河流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未来,黄河流域需要通过积极深化区域间的协同合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消费市场活力,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等方式,推动产业升级。 |
学科主题 | 人文地理学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248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9300]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孙慧娟. 黄河流域产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