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青藏高原东部早更新世中期植被及多样性演变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崔亦凡
答辩日期2024-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赵艳
关键词早更新世中期 若尔盖盆地 植被变化 植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自然地理学
英文摘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可持续性息息相关。然而,近几十年来,因人类活动加剧的全球变暖与降水格局变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并为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过去长时间尺度下生物多样性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化石孢粉是重建过去植被组成的重要指标,也能够提供过去的植物多样性变化信息。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部季风气候区的若尔盖盆地为研究区,以若尔盖古湖中心的ZB19-C1湖泊沉积钻孔(33°58′03″N,102°20′09″E,海拔3452m)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辨率孢粉分析,结合生物群区化等方法重建了研究区早更新世中期(距今2090-1580ka)的古植被变化;并利用丰富度指数与净亲缘指数重建了区域植物物种及谱系多样性演变历史;在此基础上,结合与全球气候记录的对比,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若尔盖早更新世中期植物多样性演化的驱动机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早更新世中期若尔盖盆地及周边地区的植被演替呈现与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基本一致的周期性:在与冰期对应的气候寒冷时期,研究区主要覆被草原草甸植被,包括禾本杂草类苔原与温带草原;而在与间冰期对应的气候温暖时期,研究区内森林面积大幅度扩张,其中研究时段早期(距今2090-1859.7ka)森林扩张幅度较低,森林植被以寒温带常绿针叶林为主,中后期(距今1859.7-1580ka)森林扩张幅度有所增加,且后期(距今1704.3-1580ka)寒温带针阔混交林出现频率显著升高。 (2)早更新世中期若尔盖地区的植物物种丰富度保持高频次波动,且在研究时段后期(距今1704.3-1580ka)显著增高。其中丰富度的高频次波动是因乔木与灌草组分丰富度随着森林景观的扩张与退缩变化而引起的:乔木组分丰富度在森林扩张阶段增高,在森林退缩阶段降低;灌草组分丰富度与之相反;总丰富度因乔木与灌草组分丰富度的加和呈高频次波动。而研究时段后期丰富度的整体增高与优势种占比的降低有关。 (3)早更新世中期若尔盖地区的植被净亲缘指数呈现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具体表现为森林扩张阶段净亲缘指数增加,区域植被谱系结构趋于聚集;森林退缩阶段净亲缘指数降低,区域植被谱系结构趋于发散。此外,在研究时段后期(距今1704.3-1580ka),净亲缘指数整体降低,表明区域植被谱系结构聚集性整体降低。研究区植被净亲缘指数的周期性变化与灌草种类数量有关:森林扩张阶段灌草种类数量降低,灌草组分与总净亲缘指数因而增高;森林退缩阶段灌草种类数量升高,灌草组分及总净亲缘指数随之降低。研究时段后期净亲缘指数的阶段性降低也与灌草种类数量的整体增高有关。 (4)早更新世中期若尔盖植物多样性的演变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对于丰富度而言,气候变化通过影响森林与草原草甸景观的交替发育过程使得乔木与灌草组分丰富度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总丰富度的变化,其中乔木组分丰富度随东亚夏季风的增强而增高,灌草组分丰富度随东亚夏季风的增强而降低。对于净亲缘指数而言,气候变化通过影响森林与草原草甸景观的交替发育过程使得灌草组分净亲缘指数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总净亲缘指数的变化,灌草组分与总净亲缘指数均随东亚夏季风的增强而增高。
学科主题自然地理学
语种中文
页码113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9337]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崔亦凡. 青藏高原东部早更新世中期植被及多样性演变[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