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全球变化背景下人类活动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张梦宇
答辩日期2024-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何洪林 ; 张黎
关键词生态系统碳汇 人类活动 全球变化因子 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管理 林龄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英文摘要陆地生态系统碳汇(NEP)对于抵消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其受到 全球变化(气候变化、大气氮沉降变化和 CO2浓度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同时受到生长阶段(如林龄)的限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包括土地利用 变化(LUCC)和人类管理/干扰。尽管近几十年造林等 LUCC 促进了全球一些地 区碳汇的增加,但其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当前研究对全球变化因子如 何调节 LUCC 碳汇效应的关注不够。同时,残差趋势分析常被用来拆分人类活动 和全球变化的影响,但存在模型结构不一致等问题,也没有细化人类管理/干扰的 作用,需要发展一个新方法来评估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对 NEP 的影响。此外, 林龄动态对碳汇具有重大影响,而以往研究(特别是基于过程模型的研究)主要 关注 LUCC 的影响,忽视了干扰后林龄增长的后续影响。因此,也需要将林龄动 态纳入到人类活动对 NEP 影响的框架中。中国在城市化和生态恢复工程背景下 发生了复杂的 LUCC,也有着森林保护、农田施肥等人类管理/干扰措施,且有着 大面积的年轻林。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综合评估人类活动对我国 NEP 的影响, 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和碳中和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提出人类活动对 NEP 影响的广义框架:包含土地利用变化、人类管理/ 干扰的直接影响,以及干扰引起林龄结构变化的后续影响。基于该框架,以遥感 驱动的生态系统碳汇评估模型(CEVSA-ES)为基础,完善了气候驱动的生态系 统碳汇评估模型(CEVSA-CLIM)和发展了考虑林龄动态的生态系统碳汇评估模 型(CEVSA-AgeD),结合大量观测数据优化参数和验证模型。利用 CEVSA-ES 模型进行情景实验,评估了 2001–2021 年 LUCC 对 NEP 的影响、全球变化因子 对 LUCC 碳汇效应的调节作用。提出基于结构一致的 CEVSA-ES 和 CEVSACLIM 模型估算人类活动对 NEP 影响的新方法,进而评估了人类活动(LUCC+ 人类管理/干扰)对 NEP 的影响及其时间变化,并解析了具体人类管理/干扰措施 的影响。最后,利用 CEVSA-AgeD 模型估算了林龄动态对 NEP 的后续影响,并 预测了在不同情景下 2022–2060 年中国 NEP 的变化。主要结论如下: (1)CEVSA-CLIM 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捕捉通量站点观测的 NEP 在季节和 年尺度的变化,在较少受人类干扰的保护区模拟的碳通量和 CEVSA-ES 模型也 具有较好一致性。构建的碳通量和林龄的经验关系的 R 2 在 65%~82%之间,用其 约束相关生态过程并进行参数优化后,CEVSA-AgeD 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所有 站点和各植被类型中 NEP 和相关通量的变化。 (2)近 20 年中国 NEP 为 0.35 Pg/yr,呈增加趋势,尤其在热带-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相较于气候和氮沉降变化的较小影响,CO2 上升(69.6%,104.45 TgC/yr)和造林(30%,45.0 TgC/yr)是主要贡献者;而在土地利用变化区,LUCC 的影 响高于全球变化。作为主要 LUCC 类型,造林的碳汇效应在空间上随 CO2 施肥 效应而加强,受降水和氮沉降梯度的调控,以致于在东南部的高氮沉降和降水形 成了较强的造林碳汇。在时间上 LUCC 和全球变化之间存在 5.53 TgC/yr 的交互 作用,占 LUCC 总影响的 24.9%,主要发生在东南部的造林区,受 CO2 调节。 (3)近 20 年人类活动(LUCC+与人类管理/干扰相关的残差)对中国 NEP 的影响(164.31 TgC/yr)略高于全球变化(143.37 TgC/yr)。NEP 增加的面积占 69.34%,其中 78.46%受人类活动主导,位于西南、黄土高原东部、青藏高原东 部和北方森林带,主要受残差影响。在 NEP 下降区域,更多(53.77%)由全球 变化主导,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西北森林带、大小兴安岭。人类活动对 NEP 的 影响在 2010 年发生转变,后十年的增速(21 TgC/yr 2)显著高于前十年(5 TgC/yr 2), 使得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从 45%增加为 54%。人类活动影响加速的区域主要在 人类活动影响超过全球变化影响的区域,且主要是由于与人类管理/干扰相关的 残差影响的增加(前十年:37.9 TgC/yr;后十年:146.5 TgC/yr)引起的。残差影 响增长较快的区域主要在三个地区:东南部多省份,黑龙江和吉林省,山西-陕西 -宁夏,统计分析表明其主要与林业投资和封山育林面积的增加、东北木材砍伐 量的减少相关。因此,森林管理主导了中国 NEP 在 2010 年后的加速。 (4)基于 CEVSA-AgeD 模型的估算表明,林龄动态对近 20 年中国 NEP 增 长有重大贡献(35.2%,91.8 TgC/yr),略低于 CO2(41.4%),但远高于 LUCC (13.2%)。林龄动态的正效应归因于中幼林生长,集中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 而在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部的成熟林变老削弱了碳汇。林龄的正效应呈增加趋 势但接近饱和。在所采用的四个未来情景中,只有 SSP126 情景能在 2060 年实 现碳中和,即 NEP 抵消人为 CO2 排放;在该情景下,中国 NEP 呈先增加后下降 趋势,在 2040~2050 年达到最大值(0.54 PgC/yr),在 2056~2060 年下降为 0.48 PgC/yr。大气 CO2 浓度上升和造林主导未来 NEP 增长;但林龄的正效应在 2030 年饱和,然后下降,在 2060 年的影响为-0.11 PgC/yr。 本研究系统评估了人类活动对我国 NEP 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人类 管理/干扰的直接影响,以及干扰引起林龄动态的后续影响。结果揭示了在水和养 分充足地区造林可在 CO2 上升背景下扩大碳汇效益;科学的森林管理亦有助于 增汇;年轻林的生长有重大增汇作用,但未来森林老化可能对碳汇造成威胁,将 林龄动态及其对关键生态过程的影响纳入生态过程模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模拟 生态系统碳汇的动态。研究结果可为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碳汇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 化的响应提供见解,为生态恢复工程部署、生态系统管理和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持。
学科主题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语种中文
页码161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9372]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梦宇. 全球变化背景下人类活动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