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多尺度连通性与地方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姚秋蕙
答辩日期2024-03
文献子类博士后出站报告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刘卫东 ; 宋周莺
关键词多尺度连通性 地方产业升级路径 全球和本地 国际循环 全球生产网络
学位名称博士后
学位专业地理学
英文摘要从国内外发展环境来看,随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集中化、区域化增强,且受地缘政治局势、疫情、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国际形势影响变得更加不稳定、不确定,贸易、投资、技术、人才、规则等方面的国际要素流动受到更多阻碍,中国产业发展面临更复杂的国际竞争形势;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领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支撑;此外,顺应国际循环在区域方向和商品结构等方面出现的新特征,提升全球组织能力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保障。因此,对地方产业升级的推动机制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全球组织能力,在当下具有现实意义。 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来看,区域创新体系、地理政治经济学和全球生产网络等理论对地方产业升级的已有研究,着重关注全球机制或本地机制对地方产业升级的影响,着重关注地方产业在当下的静态结构,以及以具体产业或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多尺度连通性的概念探讨地方产业升级路径,有利于综合考虑全球和本地机制的共同作用,以动态、演化的视角探讨地方产业升级路径,以及以区域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更全面地反映地方产业发展的全貌及其涉及的生产和创新关系。 本研究的核心论点是:地方产业升级路径的推动依赖于连通性的逐步构建。为了推动地方产业升级,首先应该以全球连通性的被动构建形成本地生产能力,接着以本地连通性的系统构建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最后以全球连通性的主动构建获取全球组织能力。本研究将连通性分为全球连通性、国内连通性和本地连通性,以及生产连通性和创新连通性,各类别的连通性对地方产业升级具有不同的推动作用。参与连通性构建的主要行动者包括政府、本地主导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这些行动者通过连通性的逐步构建,以提高本地主体能力、促进主体间交流与合作、解决制度阻碍这三种作用机制,推动地方产业升级。 具体以深圳市和合肥市为例,对本研究的核心论点进行验证。在深圳市的案例中,发展初期通过吸引大量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国有集团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以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深圳市得以建立起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出口加工业;接着通过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引进内地及香港高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完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本地产业网络,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最后通过本地跨国企业成长、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设立海外创新中心和境外经贸合作区,使深圳市的地方产业能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协调全球生产和创新资源,强化优势产品和重点合作区域的经贸合作。 在合肥市的案例中,发展初期通过吸引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外商投资,合肥市得以在原有基础上形成家电、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则奠定了科研能力的基础;接着以科研机构与本地企业研发合作、科研机构衍生企业带动新兴产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使传统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环节延伸,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高科技产业也加快成长;最后通过建设物流枢纽连通海外市场,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吸引跨国公司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使合肥市的地方产业能够在能源、信息、生命、环境等领域协调全球生产和创新资源,以优势产品和市场开拓带动国际循环的增长。 深圳市和合肥市的案例,验证了以基于产业网络的连通性构建或基于科研能力的连通性构建对地方产业升级的推动机制。进一步讨论认为,产业基础与科研能力的对接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顺应国际循环的新特征需加快提升全球组织能力,本土领军企业是引领科技创新和协调全球资源的重要力量,高水平创新平台在促进产学研合作和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科主题地理学
语种中文
页码153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9391]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姚秋蕙. 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多尺度连通性与地方产业升级路径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