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基建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时空耦合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张佩 |
答辩日期 | 2024-04 |
文献子类 | 博士后出站报告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王姣娥 |
关键词 | 新基建 区域协调发展 空间格局 时空耦合 |
学位名称 | 博士后 |
学位专业 | 地理学 |
英文摘要 | 新基建既是中国后疫情时期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现实举措,也是新时期构建现代化智慧经济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工程。作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势必需要新基建赋能加持,同时反作用引导优化新基建发展布局。因此,探究新基建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时空耦合特征具有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 基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野与方法,本报告遵循“内涵辨析→原理解析与理论重构→指标测算→实证检验”的基本思路,以基础设施区位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和耦合协调理论等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归纳演绎法、GIS空间分析法、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空间计量分析法等方法,在阐明新基建和区域协调发展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两者交互的理论机制,据此构建了新基建与区域协调发展耦合关系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基建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并进行测算,进而从区域经济、区域产业、区域创新和区域治理等四个方面剖析了新基建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时空耦合特征。 主要得出的结论如下: (1)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逐年增长,且增长幅度有增大的趋势;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东部>中部>西部>东北,整体时空演化格局呈现出东西扩张态势,重心不断向西南方向移动;影响新基建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创新基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规模等。 (2)新基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逐年提高,且增长幅度有增加趋势;二者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中部>东部>西部>西北;二者耦合协调度在省域间存在着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影响二者耦合协调的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和城市化进程。 (3)新基建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整体上,新基建发展水平与产业合理化耦合协调度高于新基建发展水平与产业高级化耦合协调度;各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前者呈现出中部>西部>东部>东北的空间格局,后者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空间格局;此外,影响新基建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度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管理和城市规模等。 (4)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区域创新产出耦合协调度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其趋势在2020年有明显增强态势;二者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管理程度、金融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城市化进程和对外开放程度等。 (5)新基建与区域治理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其中新基建的增长态势最为明显;二者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影响二者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有研发投入、产业结构高级化、金融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等。 基于上述分析,本报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加强新基建布局研究,促进区域合理统筹;(2)完善融资机制,保障区域资本需求;(3)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4)优化制度供给,提高区域治理效率。希冀能够为中国新基建优化布局及其功效发挥、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启示。 |
学科主题 | 地理学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122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9392]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张佩. 中国新基建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时空耦合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