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青藏高原农牧民食物消费特征及其对人群硒营养的影响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孔 畅
答辩日期2024-08
文献子类博士后出站报告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谢高地
关键词食物消费 膳食结构 硒营养 青藏高原 西藏
学位名称博士后
学位专业生态学
英文摘要居民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水平与常见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环境硒缺乏是大骨节病发病的重要环境危险因素之一,目前青藏高原大骨节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得到了改善,但缺硒环境仍未改变,病区人群的硒营养依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西藏所有农牧县为研究区域,兼顾农牧区以及大骨节病区与非病区分布,开展农牧民食物消费频率和主要食物来源调查,同时采集主粮及人体尿液进行各类样品硒含量分析,同时结合课题组历史实地调研数据,定量分析食物消费现状、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主粮样品硒含量水平和地域分异特征,评估农牧民膳食硒营养水平,并进一步探讨食物消费对体内硒营养水平的影响,为提出青藏高原农牧民膳食营养均衡改善及低硒易感性大骨节病的可持续控制对策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农牧民食物消费以主粮、畜肉和蔬菜为主,食物消费模式仍较为单一。山南市农牧民膳食多样化水平最高;大多数农牧民的食物消费得分处于可接受水平(>35)。青稞仍是当地居民最重要的主粮,青稞占主粮消费比例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日喀则市和昌都市。食物多样性较低的农牧民更依赖于低硒作物,体内硒缺乏风险相对更高。年轻人和高教育水平人群的食物消费得分显著更高,40-60岁家庭成员数也有助于提高食物消费得分;此外区域影响因素如乡镇到县的交通时间、县青稞种植面积、县猪肉、牛肉、羊肉产量对食物消费得分有显著影响。 (2)相较十二五时期(2013-2015年),西藏典型区农牧民对当地自产主粮的依赖性下降,外源主粮消费占比显著增加,副食消费频率普遍升高,农牧民食物消费结构更加多样化。青稞和玉米变化区域差异较小,小麦和薯类较大,不同区域农牧民食物消费频率差异缩小。青稞、小麦、奶类和蛋类消费频率变化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畜肉消费频率变化随着年龄的提高而降低,男性青稞、大米、小麦、畜肉和叶菜类蔬菜消费频率变化大于女性,玉米和叶菜类蔬菜消费频率变化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3)自产粮食缺硒比例高且分布范围广,自产糌粑和自产面粉硒缺乏比例分别为90.00%和86.49%;主粮硒摄入量对推荐摄入量的平均贡献低于中国农村居民粮食对膳食硒摄入量的贡献度;外购粮食是农牧民硒的重要来源。西藏农牧民整体硒摄入不足,3%的农牧民处于低硒地方病流行区的膳食硒摄入水平()。建议在提升食物多样化的同时,提高各类食物摄入量,以达到硒营养的总体提升。 (4)西藏农牧民尿硒含量总体上仍然较低,仅拉萨农牧民尿硒平均值高于适硒地区人群尿硒的最低限值(12μg/L)。尿硒含量可能与青稞、禽肉、大米和豆类消费频率,以及青稞和大米消费频率占主粮消费频率的比例有关;食物消费频率及多样性指标与尿硒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其联合累积效主要为正向的,因此增加食物多样性,提高食物消费频率有助于提高人体硒营养水平。
学科主题生态学
语种中文
页码108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09406]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孔 畅. 青藏高原农牧民食物消费特征及其对人群硒营养的影响[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