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非晶态固体动态变形的介尺度模拟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段鑫淼
答辩日期2024-11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蒋敏强
关键词非晶态固体 动态变形 惯性效应 剪切转变 介观模型
学位专业固体力学
其他题名Mesoscale simulation of dynamic deformation in amorphous solids
英文摘要

非晶态固体不存在位错运动等传统晶体塑性机制,而是以原子团簇在介尺度的“剪切转变”诱导塑性变形。由于时空尺度限制,研究剪切转变在动态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学过程十分困难,而联系微观动力学和宏观力学响应的介尺度模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然而,传统的介尺度模型假设剪切转变事件是瞬时完成的平衡过程,不符合动态加载情形。为了克服这一挑战,本文建立了一个非晶态固体变形的动态介尺度模型。该模型被用于求解两类问题:(1)不同应变率下的平面应变压缩问题,目的是考察惯性效应对变形的影响;(2)不同冲击速度和样品尺寸的一维应变冲击问题,目的是考察非晶态固体冲击波响应的机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建立了非晶态固体变形的介尺度模型。在本构模型中,引入了自由体积作为状态变量,用以描述变形过程中微观结构的演化。非晶态固体被离散为许多介尺度区域,每个区域的尺寸与塑性事件的典型尺寸相当。通过引入剪切转变激活时间作为时间步长,该模型可以实现这些介尺度区域根据各自概率发生剪切转变激活、扩散重排和弹性变形三种动力学过程,并可以捕捉单个剪切转变诱导的应力波及其与加载应力的相互作用。

2)求解了不同应变率下的平面应变压缩问题。通过定义两个无量纲数:应变步和内禀德博拉数,给出了描述惯性对非晶态固体变形影响的相图。两者较小时,响应处在惯性效应对变形影响可以忽略的第一相。随着它们的增大,显著的惯性效应促进了剪切转变的激活和相互作用,导致塑性屈服较早,稳态流动应力较低,响应进入第二相。随着它们的进一步增大,响应进入第三相,冲击波可以直接驱动远低于全局屈服的剪切转换的激活。这些行为与不考虑剪切转变的惯性效应的准静态处理中的行为完全不同,从而加深了对非晶态固体动态变形的理解。

3)系统模拟了在一维应变冲击下的弹塑性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冲击速度的提高,自由面速度曲线逐渐偏离纯弹性而呈现弹塑性双波结构,并且塑性波上升沿斜率逐渐增加。分析表明,高速冲击下剪切转变及其应力波与加载波存在时空重叠,从而导致加载波传播发生显著衰减。随着冲击波传播距离变长,弹性极限和塑性应变率均呈指数衰减。本文还研究了塑性冲击前沿的幂律关系,发现该幂律指数与剪切转变激活的非线性增殖密切相关。

语种中文
源URL[http://dspace.imech.ac.cn/handle/311007/97815]  
专题力学研究所_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段鑫淼. 非晶态固体动态变形的介尺度模拟[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力学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