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孔径分布影响下多孔介质内驱替与溶解动力学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秦翰
答辩日期2024-11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袁泉子
关键词多孔介质,驱替,溶解,孔径分布,界面动力学
学位专业固体力学
其他题名Dynamics of displacement and dissolution in porous medi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re-size distribution
英文摘要

驱替和溶解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十分常见,是油气开采、药物输运、碳 封存、海水淡化等领域中的瓶颈问题。在石油开采中,常采用酸化来增加油气产 量。酸化涉及两个关键步骤:注入酸液溶解岩石,改善储层渗透性;注入驱油剂 驱替石油,提高能源采收率。本文针对孔径分布影响下的驱替模式和流动溶解耦 合下的孔隙演化两个关键科学问题,采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研究。 在实验上,将光刻技术和微流控技术结合,制作了一批可溶解的多孔介质材料, 其中的孔径分布可以调控;同时结合高清CMOS 相机和图像处理技术,发展了 一种多孔介质溶解过程中测量流场和浓度场的非接触方法。在理论上,从孔隙尺 度弯液面行为以及作用力的相互竞争两个方面,推导了压力平衡方程,凝练出了 临界毛细数用以预测驱替模式的转变;同时,综合考虑了流动和溶解的耦合作用, 推导了孔隙率演化方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 孔径分布的无序程度影响了毛细力和黏性力相互竞争,导致了驱替过程中界 面失稳模式存在差异。根据分形维数和驱替饱和度,将实验结果划分为四种驱替 模式。通过孔隙尺度下弯液面的行为,阐明了不同驱替模式间的差异。综合考虑 了孔径分布无序程度、润湿性和注入速率对驱替中界面行为的影响,给出了临界 毛细数,并绘制了相关相图,可用来预测驱替模式间的转变。 孔径分布的无序程度影响了溶解和流动的相互竞争,导致了溶解动力学过程 存在差异。结合微流控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在实验上系统的探究了孔径分布对 多孔介质溶解过程的影响。在不同孔径分布和注入速率下,观测到了四种溶解形 貌,阐明了孔径分布无序程度对溶解过程的影响。结合流场、浓度场观测方法, 揭示了多孔介质的溶解过程受到溶液流动和物质溶解的耦合作用。综合考虑了注 入速率和孔径分布,建立了可以预测和调控溶解过程中多孔介质演化的理论模型。 针对多孔介质内驱替和溶解过程,聚焦孔径分布和注入速率这两个变量,进 行了大量实验,阐明了孔径分布对驱替模式的影响,绘制了驱替模式转变相图, 揭示了流动溶解耦合下的孔隙演化规律,建立了多孔介质演化模型,用于预测和 调控驱替以及酸蚀过程,期望能够从理论上指导能源开采领域,提高石油的采收 率,助力国家能源重大需求。

语种中文
源URL[http://dspace.imech.ac.cn/handle/311007/97816]  
专题力学研究所_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秦翰. 孔径分布影响下多孔介质内驱替与溶解动力学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力学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