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耕地利用碳源/汇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贡献因子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吕宁3; 国语1; 彭琴1; 尹飞虎3; 张嘉淇3; 刘杏认4; 曾梅2; 许子函4 |
刊名 | 干旱区研究
![]() |
出版日期 | 2024 |
卷号 | N/A页码:1-13 |
关键词 | 新疆耕地 碳源/汇效应 莫兰指数 标准差椭圆 重心迁移轨迹模型 时空演变特征 |
产权排序 | 2 |
英文摘要 | 为探明新疆耕地利用碳效应的长周期时空变化特征,准确评估其固碳增汇潜力,本文通过收集1991—2021年的新疆农业数据,采用碳吸收和排放系数法,测度分析了该地区耕地利用过程碳排放量、碳吸收量、碳汇量的时序动态,并利用莫兰指数、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分析耕地碳效应的空间分异、自相关性和演变特征,并揭示了其主要贡献因子。结果表明:(1)新疆耕地的碳吸收量远超碳排放量,总体表现为强的碳汇效应,且随时间推移碳汇能力呈增强态势,由1991年的830×104 t增长至2021年的3429×104 t。(2)强碳汇区域主要分布在耕地面积大且以种植玉米、小麦、棉花为主的生产区。(3)在县域尺度上耕地净碳汇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过去30 a耕地碳汇的重心总体上呈现由西南向东北迁移趋势,但仍集中于南疆的阿克苏地区。(4)施用化肥、机械作业、灌溉和农膜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其中,化肥和农膜投入对耕地碳排放贡献呈增加趋势。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可通过适度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南疆棉花和粮油作物种植布局、因地制宜推广麦后复播玉米、大豆、棉花提高复种指数、加大绿色农资物品投入等措施,在提高耕地产能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强新疆耕地利用的碳汇效应。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10376] ![]() |
专题 | 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_中文论文 |
通讯作者 | 彭琴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北京林业大学 3.新疆农垦科学院农业农村部西北绿洲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 4.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吕宁,国语,彭琴,等. 新疆耕地利用碳源/汇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贡献因子[J]. 干旱区研究,2024,N/A:1-13. |
APA | 吕宁.,国语.,彭琴.,尹飞虎.,张嘉淇.,...&许子函.(2024).新疆耕地利用碳源/汇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贡献因子.干旱区研究,N/A,1-13. |
MLA | 吕宁,et al."新疆耕地利用碳源/汇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贡献因子".干旱区研究 N/A(2024):1-13.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