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草地年均波文比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朱躲萍1,3,4; 姚斌2,3,4; 王军邦1 |
刊名 | 生态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25 |
卷号 | N/A期号:08页码:1-13 |
关键词 | 青藏高原 波文比 草地 气候因素 植被因素 |
产权排序 | 3 |
英文摘要 | 波文比(β)表征陆面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能反映土壤、植被和大气之间的能量平衡和分配过程,是植被变化的生物地球物理效应研究的热点。选择青藏高原作为研究区,基于全球尺度双源遥感蒸散发模型ARTS (air-relative-humidity-based twosource)模拟的蒸散数据和GLASS的反照率数据计算2000—2018年均β。利用随机森林、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结合气候因素(年总降水(MAP)、年均温度(MAT)、年均地表反照率(MAA))和植被因素(年均归一化植被指数(MAN)),分析年均β的时空变化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2000—2018年,青藏高原平均β值为1.25±0.60,范围为0.32—4.83,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荒漠类的平均β最高(1.84±0.44),而热性草丛的平均β最低(0.49±0.09),年均β呈不显著的微弱下降趋势。基于三种方法均表明降水对整个区域年均β的时空变化起主导作用。青藏高原区域的暖湿化以及植被的变化对年均β有负的影响。明显的气候变暖和降水量的增加为蒸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植被变好使蒸散增加,以潜热形式分配的能量更多,导致年均β呈下降趋势。本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下植被恢复的生物地球物理机制,并论证了β在生态系统评价中可作为气候调节功能的指标。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11220] ![]() |
专题 | 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_中文论文 |
通讯作者 | 王军邦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大数据与模拟中心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林木遗传与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4.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朱躲萍,姚斌,王军邦. 青藏高原草地年均波文比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生态学报,2025,N/A(08):1-13. |
APA | 朱躲萍,姚斌,&王军邦.(2025).青藏高原草地年均波文比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学报,N/A(08),1-13. |
MLA | 朱躲萍,et al."青藏高原草地年均波文比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学报 N/A.08(2025):1-13.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