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南黄海表层沉积磷的赋存形态及其对水体富营养化态势的影响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作者吴晓丹; 常凤鸣; 吴斌; 孙晗杰; 钟伟杰
发表日期2023-10-28
出处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关键词沉积磷 生物有效磷 营养盐 富营养化 南黄海
英文摘要南黄海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剧,作为我国绿潮孕育和暴发的主要场所,其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演变机制仍未完全清楚。为解析该区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磷(P)的释放特征和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贡献,采用改进的连续浸取法(SEDEX)分析了表层沉积中磷的含量水平和赋存形态,探讨了其生物有效性和对水体富营养化态势的影响。研究表明:总磷(TP)平均值为514 mg/kg,处于轻度污染,以无机磷(IP)为主要赋存形态(76.39%),有机磷(OP)次之,IP又以Ca-P为主(30.17%)。各形态磷平均贡献依次为OP>Ca-P>De-P>Fe-P>Ex-P。Ca-P和De-P属于生物不可利用磷,在沉积物中稳定性较强,在较粗粒径沉积物中含量较高。Ex-P和Fe-P易吸附于细颗粒沉积物表面,pH、温度、水体动力和氧化还原条件等是影响其吸附-释放的主要因素,南黄海海水酸化将促进Ex-P和Fe-P向海水释放,加剧海水富营养化程度。OP变化趋势显示,近岸以陆源输入为主,远岸生物过程具有重要贡献。南黄海生物有效磷(BAP:Ex-P+Fe-P+OP)平均值为240.1 mg/kg,占TP的46.4%,表明研究区沉积磷生物可利用性较强,释放到水体的风险较高,对该区富营养化具有重要长期潜在贡献。
DOI标识10.16562/j.cnki.0256-1492.2023073101
文献子类CNKI期刊论文
资助机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印太交汇区海洋物质能量中心形成演化过程与机制”(XDB42000000) ; 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大陆架埋藏态遗址/遗迹考古调查取样技术方法和埋藏潜力评价”(LSKJ202204903),“上新世以来西太平洋暖池演化及其机理”(LSKJ20220420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更新世以来热带西太平洋颗石藻钙化作用研究”(41876041)
v.43;No.205期:05页:108-120
语种中文;
分类号X55
ISSN号0256-1492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6969]  
专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作者单位1.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3.崂山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4.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5.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吴晓丹,常凤鸣,吴斌,等. 南黄海表层沉积磷的赋存形态及其对水体富营养化态势的影响. 2023.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