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改性粘土去除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后絮体中细菌变化特点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 作者 | 丁玉; 宋秀贤 ; 曹西华 ; 俞志明
|
| 发表日期 | 2021-07-15 |
| 出处 | 海洋科学
![]() |
| 关键词 | 改性粘土 赤潮 细菌密度 细菌群落结构 |
| 英文摘要 | 改性粘土能通过絮凝作用去除水体中的赤潮生物,大量的微藻在短时间沉降到底层,对底层环境中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功能产生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两种类型改性粘土——聚合氯化铝改性粘土(MCⅠ)和硫酸铝改性粘土(MCⅡ)处理后的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絮体中细菌群落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改性粘土对米氏凯伦藻的絮凝去除过程基本在3h内完成,并且絮体中细菌密度均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长。但不同类型改性粘土对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MCⅠ组主要以Stenotrophomonas为主,MCⅡ组中Celeribacter占比较高。进一步分析发现两个实验组的细菌功能均以化能异养为主,但MCⅠ组中,与硝酸盐还原、硝酸盐呼吸以及固氮等功能相关的细菌有较高丰度;在MCⅡ组中,具有硫和硫化合物氧化、以及亚硫酸盐氧化等与硫转化功能有关的细菌占比较高。另外,还初步分析了改性粘土治理后底层絮体中细菌群落的变化特征与有机质含量及营养盐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既能完善改性粘土技术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也将为粘土的生物改性提供理论支持。 |
| 文献子类 | CNKI期刊论文 |
| 资助机构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6148) ; 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19JZZY010808) ; 2019年度“泰山学者攀登计划”项目~~ |
| 卷 | v.45;No.385期:07页:48-58 |
| 语种 | 中文; |
| 分类号 | X55 |
| ISSN号 | 1000-3096 |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7723] ![]()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大学 2.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4.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丁玉,宋秀贤,曹西华,等. 不同类型改性粘土去除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后絮体中细菌变化特点. 2021.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