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澳大利亚古季风演化过程、主要控制因素及其海洋生物生产力效应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作者徐兆凯; 孙天琪; 常凤鸣
发表日期2021-03-15
出处海洋与湖沼
关键词澳大利亚古季风 演化历史 控制因素 生产力
英文摘要新生代以来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漂移了~20°,气候也随之发生了明显改变,即其北部逐渐进入了热带辐合带的影响范围,与亚欧大陆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上新世时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流通性受到限制,这可能直接促成了澳大利亚季风的形成。海洋沉积记录显示,澳大利亚气候的季节性特征最早出现于~3.5 Ma,而现代意义上的澳大利亚季风则形成于~2.4 Ma。第四纪阶段的澳大利亚季风表现出明显的轨道周期:冰期(间冰期)时夏季风减弱(加强),其演化主要受控于北半球日射量、东亚冬季风的跨赤道作用、表层海水温度与海平面高度变化。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末次冰期以来的澳大利亚季风则具有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典型气候事件相似的千年周期,大致表现为:北半球的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Dansgaard/Oeschger)暖期对应着澳大利亚夏季风强度的减弱,而北半球的海因里希(Heinrich stadials)与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冷事件时澳大利亚夏季风增强。但马来群岛不同地区的上述古气候记录之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区域性因素的影响有关。季风降水的千年尺度变化与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密切相关,且其相位变化与同纬度的非洲和南美洲古季风截然不同,明显响应了北半球日射量,这可能与亚洲季风系统的跨赤道作用有关。末次冰期古生产力研究表明,在班达海与澳大利亚西北沿海,澳大利亚季风可以通过影响洋流模式、陆表降水与径流,来控制陆源物质向海洋的输送、海水结构的稳定性以及表层海水过程,进而影响海洋生物生产力。
文献子类CNKI期刊论文
资助机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42000000号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6038号,41876034号
v.52期:02页:42-57
语种中文;
分类号P736.2
ISSN号0029-814X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7817]  
专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3.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4.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
5.中国科学院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徐兆凯,孙天琪,常凤鸣. 澳大利亚古季风演化过程、主要控制因素及其海洋生物生产力效应. 2021.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