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细菌藿多醇及对低氧区的响应判别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作者 | 尹美玲; 段丽琴; 宋金明![]() |
发表日期 | 2020-09-23 |
出处 | 环境科学
![]() |
关键词 | 细菌藿多醇(BHPs) 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来源判别 低氧 长江口邻近海域 |
英文摘要 | 作为新型细菌生物标志物的细菌藿多醇(bacteriohopanepolyols,BHPs)在有机质来源追踪和环境变化响应等方面有明确的指示作用.本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大气压化学电离源质谱法(HPLC-APCI-MS)分析,在解析长江口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BHPs的组成、分布和来源特征基础上,探讨了BHPs对长江口邻近海域季节性低氧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共检测出12种BHPs,其含量范围(以TOC计)为3.79~269μg·g~(-1).BHPs以细菌藿四醇(bacteriohopanetetrol,BHT)、2-甲基BHT、氨基BHPs和腺苷藿烷及同系物为主要组分,分别占总量的40%、22%、12%和4%.各组分含量及相应指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趋势,其中,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来源的BHT呈现明显的"离岸增加"趋势;主要为陆源贡献的腺苷藿烷等土壤标志物BHPs呈现明显的"离岸降低"特征.Rsoil指数呈现出与腺苷藿烷等土壤标志物BHPs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其陆源有机质贡献从近岸的61.5%下降至外海的1.66%,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近岸有机质主要为陆源输入,而外海主要为海源贡献.细菌藿四醇同分异构体BHT-Ⅱ来源于厌氧氨氧化细菌,其相对含量的高值区与长江口低氧区分布相一致,且与底层水溶解氧(DO)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低氧环境有利于BHT-Ⅱ的生成,BHT-Ⅱ可用于指示海洋低氧区环境特征. |
DOI标识 | 10.13227/j.hjkx.202007244 |
文献子类 | CNKI期刊论文 |
资助机构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6037,41676068) ; 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项目(2016191)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年汇泉学者项目 ; 烟台“双百计划”项目 |
卷 | v.42期:03页:323-333 |
语种 | 中文; |
分类号 | X55 |
ISSN号 | 0250-3301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8000]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2.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 3.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4.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5.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尹美玲,段丽琴,宋金明,等. 长江口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细菌藿多醇及对低氧区的响应判别. 202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