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春季南黄海、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作者郭术津; 姚庆祯; 魏传杰; 孙晓霞
发表日期2020-07-15
出处海洋科学进展
关键词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春季 南黄海 东海
英文摘要2017年春季(04-20—05-09)在南黄海和东海海域(119°30′~125°00′E,26°00′~36°00′N)67个站位进行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综合调查,使用水采方法研究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将群落数据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营养盐)进行相关性分析。调查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55属146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金藻和蓝藻,生态类型以温带近岸性和广布性物种为主。优势物种组成方面,南黄海和东海海域存在差异,其中南黄海海域优势物种为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oldii)、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fica)、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等,东海海域优势物种为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和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等。调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7~547.87)×10~3个/L,平均值为29.45×10~3个/L,高值区集中在南黄海中部和闽浙沿岸区域,其中在南黄海中部的10~30 m水层发生硅藻水华。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南黄海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硅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性,与其他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东海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温度和盐度呈现显著负相关性,与硅酸盐、铵盐和硝酸盐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性。调查区香侬-威纳多样性指数介于1.05~4.86,平均值为2.48,高值区出现在调查区的北部近岸区域;Pielou均匀度指数介于0.02~0.97,平均值为0.57,高值区集中在南黄海北部近岸区域和东海外侧区域。
文献子类CNKI期刊论文
资助机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2016ASKJ02-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胶州湾浮游植物碳输出通量的季节变化和影响因子研究(31700425)和海洋异养细菌对DMSP/DMS产生的贡献及驱动硫循环的机制:以马里亚纳海沟为例(91751202)
v.38期:03页:104-120
语种中文;
分类号Q948.8
ISSN号1671-6647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8165]  
专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3.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4.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6.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工程中心
7.中国科学院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郭术津,姚庆祯,魏传杰,等. 春季南黄海、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 202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