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中国近岸海域优势藻种吸收利用磷的过程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作者曲莹雪; 金杰; 徐文琦; 刘素美
发表日期2020-03-20
出处中国环境科学
关键词磷利用 细胞结合态磷 中肋骨条藻 东海原甲藻 培养实验
英文摘要通过现场采样和室内培养实验分析了藻类植物的生长状况和细胞结合态磷对磷酸盐浓度的响应.现场调查结果发现,在水华区域藻类植物的细胞磷库分布特点与非水华区域明显不同.室内培养结果发现,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大磷酸盐吸收速率为7.71,2.39μmol/(L·d),最大比生长率分别为0.517,0.262d~(-1),磷酸盐吸收同化率为5.9×10~(-8),4.7×10~(-7)μmol/cell,前者具有更快的磷酸盐吸收能力,更高的比生长率和较低的磷酸盐吸收同化率.2种藻细胞内结合态磷通常占细胞总磷库的50%以上,是细胞磷库主要存在形式.中肋骨条藻种群可以通过藻细胞数量增长来吸收环境中的磷源,而东海原甲藻则会优先满足细胞自身的磷储存后进行细胞增殖.在高浓度磷环境中,东海原甲藻种群的细胞不同结合态磷的质量浓度会达到饱和.磷匮乏时,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细胞内结合态磷的质量浓度与零时刻相比分别降低了45%和66%,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培养过程中,中肋骨条藻单个细胞的细胞表面吸附态磷库(95%)比细胞内磷库(50%)的降低幅度更大,东海原甲藻则与之相反.
DOI标识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0.0088
文献子类CNKI期刊论文
资助机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A060090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6087,U1806211) ; 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ts201511014)
v.40期:03页:331-339
语种中文;
分类号X55;X173
ISSN号1000-6923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8267]  
专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作者单位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2.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
3.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曲莹雪,金杰,徐文琦,等. 中国近岸海域优势藻种吸收利用磷的过程. 202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