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型钼矿床的形成机制与地球化学过程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作者 | 李聪颖; 廖仁强![]() |
发表日期 | 2020-01-15 |
出处 | 岩石学报
![]() |
关键词 | 斑岩钼矿床 物质来源 俯冲作用 黑色沉积物 |
英文摘要 | 斑岩型钼矿床是世界钼矿床中最重要的种类,其中90%以上的钼矿床都和斑岩有关。斑岩型钼矿床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成矿带和特提斯成矿带上,主要与板块俯冲过程有关,可以分为斑岩铜钼矿床、高氟型斑岩钼矿床和低氟型斑岩钼矿床。我们通过对全球斑岩型钼矿床的时空分布与钼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分析,认为斑岩型钼矿床的物质来源是钼元素通过表生地球化学作用进行初始富集后形成的富钼沉积物。新元古代晚期(750~542Ma)大气氧再次升高之后,富钼的黑色页岩等才大量出现,因此斑岩型钼矿床主要形成于500Ma之后。富钼黑色页岩等沉积物在板块俯冲过程中脱水,形成富含Mo和Re的变质流体,同时两者发生分异。这种变质流体交代上覆地幔楔使Mo和Re留存在其中。随着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形成富Cu(Au)的岩浆,穿过富含Re(Mo)的上覆地幔楔,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床,因此这类矿床的辉钼矿Re含量更高。而随后出现的板块后撤,使软流圈上涌,板片上大量多硅白云母分解,形成了富含F的岩浆,穿过富含Mo的上覆地幔楔,进而形成高氟型斑岩矿床。低氟型钼矿床很可能与俯冲关系较小,富钼沉积物通过造山过程被深埋,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低氟型斑岩钼矿床。 |
文献子类 | CNKI期刊论文 |
资助机构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9QD007) ; 泰山学者基金(ts201712075)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2016YFC0600408)联合资助 |
卷 | v.36期:01页:80-87 |
语种 | 中文; |
分类号 | P618.65 |
ISSN号 | 1000-0569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8331]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研究中心 3.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4.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李聪颖,廖仁强. 斑岩型钼矿床的形成机制与地球化学过程. 202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