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核糖体型的多环马格里夫藻(Margalefidinium polykrikoides)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比较及分子系统学分析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作者 | 翟噎宇; 邓蕴彦; 孙园园![]() ![]() |
发表日期 | 2019-11-15 |
出处 | 海洋与湖沼
![]() |
关键词 | 多环马格里夫藻 核糖体型 表面形态 超微结构 系统进化 |
英文摘要 | 多环马格里夫藻是一种世界性广泛分布的有毒有害藻华原因种。过去30多年里多环马格里夫藻藻华在许多国家频繁暴发且呈快速扩散趋势。过去的研究根据不同地理来源种群在核糖体大亚基基因序列的显著差别,将其分成4种不同核糖体型(ribotype),即东亚型、菲律宾型、美国/马来西亚型和地中海型。但是,不同核糖体型的种群在形态和超微结构上是否也存在可辨识差异尚未见深入研究。为此,本文对从中国青岛胶州湾、美国东海岸和马来西亚近海分离的三株多环马格里夫藻(中国株MPJZBC3、美国株CP1和马来西亚株MPCoKK23)的细胞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一步基于核糖体大亚基序列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首先证明了分离自胶州湾的多环马格里夫藻属于东亚核糖体型,而美国株和马来西亚株均属美国/马来西亚型(中国株与美国株及马来西亚株在1523个碱基的核糖体大亚基序列上相似性为93.6%)。但是,在所有常用的具有分类学意义的细胞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征上[细胞大小、单细胞或群体及群体细胞数、上下锥形状、横沟位移度(绕细胞圈数)、纵沟形态、顶沟形态、细胞核位置与形状、染色体形状与数目、叶绿体的形状、结构、数目及分布、淀粉核形态等],中国株与美国株和马来西亚株(也即东亚核糖体型和美国/马来西亚核糖体型)都没有明显可区分的差别。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生活史、休眠孢囊形态和生理学特征(如毒素种类及毒性强弱)以及性别相容性(sexualcompatibility)等方面开展进一步比较研究,以获得对不同核糖体型种群的识别性状。在现阶段有害藻华的野外监测中,尤其是对于不同核糖体型种群可能造成的生物入侵的监测和追溯,多环马格里夫藻的鉴定尚必须以核糖体基因序列作为可靠的判决依据。 |
文献子类 | CNKI期刊论文 |
资助机构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U1606404号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06143号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6125号,61533011号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青年人才培育项目,LMEES-YTSP-2018-01-04号 |
卷 | v.50期:06页:96-106 |
语种 | 中文; |
分类号 | Q949.2 |
ISSN号 | 0029-814X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8409]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2.BachokMarineResearchStation,InstituteofOceanandEarthSciences,UniversityofMalaya 3.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4.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5.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6.中国科学院大学 7.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翟噎宇,邓蕴彦,孙园园,等. 二种核糖体型的多环马格里夫藻(Margalefidinium polykrikoides)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比较及分子系统学分析. 201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