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海洋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对水体环境缺氧状况的指示作用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作者解兴伟; 袁华茂; 宋金明; 李宁; 李学刚; 段丽琴; 王越奇; 任成喆
发表日期2019-05-15
出处地质论评
关键词氧化还原敏感元素 变化机制 指示作用 海洋沉积物
英文摘要近年来由于人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缺氧区面积不断增大,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反演水体缺氧情况已经发展成为海洋化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详细阐述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富集机制,并总结了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富集程度反映海水缺氧程度和底质氧化还原状况的一系列指标,如Re/Mo、Cd/U、Th/U、V/Sc、V/(V+Ni)值,U—Mo共变模型,δ~(98/95)Mo,多指标微/痕量元素模型以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有机质共变模型等。沉积物中Re、Mo含量、Re/Mo值、自生Mo/U值、Th/U值对上层水体缺氧和氧化条件区分良好,可定量指征上层水体的缺氧情况。沉积物中Re含量近似于1 ng/g(地壳值),Mo含量>1μg/g(地壳值),Re/Mo值接近0.3×10~(-3),Mo—U富集系数比为(0.1~0.3)×现代海水,Th/U值>2,可指示氧化环境;Re含量在10~30 ng/g,Mo含量近似于1μg/g,Re/Mo值10×10~(-3)~30×10~(-3),Mo—U富集系数比>1×现代海水,Th/U值在0~2范围内,可指示缺氧环境;Re含量>30 ng/g,Mo富集达到20~40μg/g,Re/Mo值接近0.7×10~(-3)(海水中Re/Mo值),Mo—U富集系数比为(3~10)×现代海水,可指示极度缺氧的硫化环境。Mo_(EF)—U_(EF)交会对数坐标图、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有机质共变模型指标可定性分析上层水体的缺氧情况;V/(V+Ni)值对于次氧化沉积物指示效果不佳;Cd/U值在次缺氧条件下的变化机制复杂,还需进一步研究。生物扰动、成岩作用、人为污染、水体局限、高有机碳通量、Fe、Mn氧化物循环等因素通过影响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富集与迁移,从而影响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指标的应用,应剔除有机质吸附与陆源输入等非自生部分的影响,结合各种指标互相印证,综合判别水体氧化还原状态。
DOI标识10.16509/j.georeview.2019.03.013
文献子类CNKI期刊论文
资助机构青岛国家海洋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编号:2016ASKJ02-4) ; 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近海富营养化及其生态灾害环境驱动作用”(编号:2018SDKJ0504-1) ; 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长江口邻近海域痕量元素沉积物—水界面迁移及对缺氧环境的响应”(编号:41676068)的成果~~
v.65期:03页:153-170
语种中文;
分类号P734;X55
ISSN号0371-5736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8548]  
专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大学
2.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中心
3.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4.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解兴伟,袁华茂,宋金明,等. 海洋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对水体环境缺氧状况的指示作用. 201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