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海洋最小含氧带氮流失过程与机制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作者田东凡; 李学刚; 宋金明; 李宁
发表日期2019-01-04
出处应用生态学报
关键词最小含氧带 氮流失 反硝化 厌氧氨氧化
英文摘要对全球大洋氮循环的研究发现,大洋输入和输出的氮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所固定的氮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还原为N_2或N_2O从大洋中流失,而海洋最小含氧带(OMZ)被认为是发生氮流失的最主要区域,通过反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作用,固定氮在OMZ海区内损失量可达40~450 Tg·a~(-1).对不同海区OMZ内固定氮损失的两种主要作用总结发现,异养反硝化作用在热带太平洋东部、阿拉伯海的OMZ内以及海洋沉积物内占有显著优势,在智利、秘鲁沿岸海域及阿拉伯海域也已发现自养反硝化作用的存在;而在黑海、非洲西南部的本格拉上升流、智利北部沿岸等地,厌氧氨氧化作用强烈,且其在陆架区的作用强度和面积要大于大洋区.OMZ氮的流失除受氮流失过程自身影响外,固氮作用、硝化作用、硝酸盐异化还原作用等都可能对OMZ海区内氮收支不平衡造成影响.其中固氮作用的影响最不能忽视,其在全球OMZ内固定的氮的总量可达15~40 Tg·a~(-1),是对OMZ氮流失量的重要补充.区分反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作用对OMZ氮流失的相对贡献,明确氮流失的另一产物N_2O的形成机制和定量评估方法是当前OMZ氮流失研究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本文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研究设想,以期为海洋最小含氧带的研究提供参考.
DOI标识10.13287/j.1001-9332.201903.038
文献子类CNKI期刊论文
资助机构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7FY100802)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016ASKJ14)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11030202)资助~~
v.30期:03页:340-349
语种中文;
分类号X145
ISSN号1001-9332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8683]  
专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
3.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4.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田东凡,李学刚,宋金明,等. 海洋最小含氧带氮流失过程与机制. 201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