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系统模式的思考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作者 | 王淑杰; 翟世奎; 于增慧; 国坤; 张侠 |
发表日期 | 2018-03-20 |
出处 | 地球科学
![]() |
关键词 | 岩浆作用 海底热液活动系统 双扩散对流循环模式 弧后盆地 冲绳海槽 |
英文摘要 |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往往与岩浆作用相伴生.传统的热液系统循环模式认为:海水沿裂隙(通道)下渗,被加热并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萃取岩石中的金属元素,形成热液流体并上涌喷出海底,沉积生成多金属硫化物矿体.这一模式合理地解释了构成现代海底热液系统的3个基本要素:流体、通道和热源,与我们现今条件下所观察到的许多事实相吻合.然而,基岩渗透率、热液流体性质、热液生态系统和热液产物上的差异表明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系统可能存在另一种注入式循环模式,即热液流体来自深部岩浆房流体和挥发性组分的直接注入.据此提出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系统可能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浅层循环模式,即传统的热液循环模式;另一种是岩浆后期热液注入模式(简称"注入模式").在岩浆作用强烈和构造裂隙发育的环境中,两种模式可能同时存在,形成双扩散对流循环模式.双扩散对流循环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释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研究中近期所发现的多种现象和事实.对弧后盆地而言,在研究其岩浆作用与热液活动时,还要考虑板块俯冲的构造背景和俯冲组分及陆壳组分加入等因素,同时构建了适用于弧后盆地海底热液活动系统的理论模型. |
文献子类 | CNKI期刊论文 |
资助机构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No.2013CB429702) |
卷 | v.43期:03页:205-220 |
语种 | 中文; |
分类号 | P744 |
ISSN号 | 1000-2383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8982]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中心 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淑杰,翟世奎,于增慧,等. 关于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系统模式的思考. 2018.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