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海域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征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作者 | 李少文; 任中华; 王田田 |
发表日期 | 2017-11-16 |
出处 | 渔业科学进展
![]() |
关键词 | 黄河口海域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
英文摘要 | 根据2012年6月黄河口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应用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查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7种,隶属于6门53科,多毛类28种,节肢动物17种,软体动物16种,棘皮动物和其他类群各3种。优势种有3种,为无尾涟虫(Leucon sp.)、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s)和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调查海域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03 g/m~2和358 ind./m~2。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825–3.976;种类丰富度指数为0.775–4.052;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637–0.924。群落结构多元统计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表明,18个调查站位可分为3组,Ⅰ组(C4、D4站位),群落组成为长尾虫(Apseudes sp.)、日本鳞缘蛇尾(Ophiophragmus japonicus)、钩虾1种(Gammaridea sp.),它们的分布与水深、水温、盐度呈正相关;Ⅲ组(C1、B1站位)为丝异须虫、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群落,与氨氮、硝酸盐、总氮和溶解氧呈正相关;其余站位为Ⅱ组,为寡节甘吻沙蚕、江户明樱蛤(Moerella jedoensis)、无尾涟虫群落,与各环境因子不相关。ABC曲线分析显示出黄河口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倾向于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环境因子中,水深与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分布相关性最高,其次为氨氮。 |
文献子类 | CNKI期刊论文 |
资助机构 |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5010) ; “泰山学者”岗位基金项目(TS200651036)共同资助~~ |
卷 | v.38期:06页:11-19 |
语种 | 中文; |
分类号 | Q958.8 |
ISSN号 | 2095-9869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9081]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2.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3.烟台市水产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李少文,任中华,王田田. 黄河口海域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征. 201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