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分布特征及其来源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作者 | 宋泽华![]() ![]() |
发表日期 | 2017-09-15 |
出处 | 海洋学报
![]() |
关键词 | 黏土矿物组成 结晶学特征 物源分析 表层沉积物 南海西北部 |
英文摘要 | 黏土矿物研究在示踪物源、源区风化历史乃至洋流变迁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对南海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宏观分布特征已获得了较系统的认识,但在受珠江和海南岛物源共同影响的南海西北部其高分辨率的黏土矿物学工作还未开展。本文对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组成、结晶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研究区黏土矿物的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为主(平均45%),蒙脱石(平均27%)与高岭石(平均21%)次之,绿泥石含量最少(平均6%)。在区域空间分布上,蒙脱石含量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伊利石含量则与之相反;高岭石含量表现为近岸高离岸低,而绿泥石含量呈现离岸高近岸低的特征。总体上,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组成与现代珠江沉积物组成差异较大,而与珠江口2.5ka前的沉积物黏土矿物组成比较接近,并且结合研究区岩心揭露的全新世以来极低的沉积速率(4cm/ka)以及上部很薄(小于0.6m)的泥质沉积,推测该区表层沉积物可能并非是现代沉积的结果,更可能主要来自全新世末期古珠江输送的沉积物。除古珠江作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蒙脱石的一个主要来源外,海南岛北部河流也贡献了少量蒙脱石到其邻近的东南海域。运用高岭石/伊利石比值和伊利石化学指数等进一步对比分析表明,珠江是研究区沉积物中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的主要物源,其次台湾和海南岛也可能分别提供了少量富含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的沉积物。本工作对于南海西北部沉积物源-汇过程和相应的古环境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文献子类 | CNKI期刊论文 |
资助机构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22603,41576034) |
卷 | v.39期:09页:73-84 |
语种 | 中文; |
分类号 | P736.41 |
ISSN号 | 0253-4193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9191]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 3.巴黎第十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IDES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宋泽华,万世明,黄杰,等. 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分布特征及其来源. 201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