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碳含量及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作者 | 杨洋![]() ![]() |
发表日期 | 2016-09-15 |
出处 | 海洋与湖沼
![]() |
关键词 | 南黄海 网采浮游植物 季节变化 碳含量 |
英文摘要 | 根据2011—2012年4、6、8、10月和11月共5个航次的网采浮游植物样品,以细胞体积转换碳含量为基础,分析了南黄海海域网采浮游植物在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总碳含量及各类群碳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和秋季浮游植物在空间分布上纬度差异较小,呈现由近岸到外海降低的特点;夏季海域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远远高于南黄海北部及中部区域。浮游植物总碳含量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为(4.62±11.79)×104μg C/m~3,最低值出现在秋季,在1000μg C/m~3以下。甲藻在浮游植物中所占比例在夏季8月最低,为14.05%,在初春和秋末较高,约为48%;甲藻的比重在南部海域明显较低。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而浮游植物与营养盐的关系呈现不同的季节特点。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和角藻属(Ceratium)在各调查月份均为南黄海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属。本文从浮游植物碳含量的角度为南黄海海域的生态状况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
文献子类 | CNKI期刊论文 |
资助机构 | 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XDA11030204号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4CB441504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2016ASKJ02号 ; 国家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项目“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U1406403号 |
卷 | v.47期:05页:83-91 |
语种 | 中文; |
分类号 | Q948.8 |
ISSN号 | 0029-814X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9546]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中国科学院大学 3.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杨洋,孙晓霞. 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碳含量及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2016.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