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基于产毒基因sxtA的qPCR方法在长江口邻近海域有毒藻类检测中的应用初探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作者高岩; 于仁成; 柳阳; 林佳宁; 张清春; 孔凡洲; 王云峰; 颜天; 周名江
发表日期2016-04-20
出处海洋环境科学
关键词麻痹性贝毒 亚历山大藻 sxt A4 q PCR 长江口邻近海域
英文摘要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包括石房蛤毒素(saxitoxin)及其同系物,是一类具有神经毒性的生物毒素,主要由甲藻和蓝藻产生。近年来,在蓝藻和甲藻中相继发现了一些与石房蛤毒素合成密切相关的基因,并建立了基于特定产毒基因的有毒藻类检测方法。长江口邻近海域是我国近海有害藻华的高发区,本研究尝试应用基于麻痹性贝毒产毒基因sxt A的q PCR检测方法,与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种(I型和IV型)的q PCR检测方法和麻痹性贝毒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相结合,对2013年春季长江口邻近海域两条断面上有毒藻和藻毒素的分布及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sxt A的q PCR检测结果与IV型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种的数量存在较好的相关性(r2=0.52,P<0.05),说明IV型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种是采样期间长江口邻近海域麻痹性贝毒的主要来源;而样品中藻毒素含量与两种q PCR方法得到的有毒藻数量之间并没有明显相关性。可见,基于产毒基因的检测方法在长江口邻近海域有毒藻类检测中具有一定优势,但不足以准确反映该海域藻毒素的水平。
DOI标识10.13634/j.cnki.mes.2016.02.022
文献子类CNKI期刊论文
资助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6100,U1406403) ; 海洋公益项目(201305010)
v.35;No.157期:02页:122-130
语种中文;
分类号X835;S917.3
ISSN号1007-6336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9712]  
专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2.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3.中国科学院大学
4.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高岩,于仁成,柳阳,等. 基于产毒基因sxtA的qPCR方法在长江口邻近海域有毒藻类检测中的应用初探. 2016.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