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及东海夏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变化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作者 | 史本泽![]() ![]() |
发表日期 | 2015-05-08 |
出处 | 生态学报
![]() |
关键词 | 长江口 东海 小型底栖动物 线虫 丰度 生物量 |
英文摘要 | 2012年7月,对长江口及东海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研究海域夏季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总体上自北向南递减,在长江口以东的海域由近岸向外海增加,至约45 m等深线达到最高,然后向深水区减少。其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203±191)个/10 cm2和(723±171)μg干重/10 cm2,略高于同一海域春季和秋冬季的数量,但明显低于以往夏季的数量,这可能与本年度该海域沉积物中叶绿素a含量明显偏低有关。在小型底栖动物11个主要类群中,自由生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94.1%),其次是桡足类(2.7%)和涡虫类(1.2%)。线虫在生物量上也是最优势类群(62.1%),其次是多毛类(18.8%)、桡足类(8.3%)和涡虫类(6.1%)。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桡足类和涡虫的丰度均与沉积物中有机氮含量呈负相关;多毛类的丰度与盐度、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而线虫与所测环境因子未见任何相关关系。BIOENV分析显示,与小型底栖动物各类群的丰度相关性最高的环境因子组合为盐度、沉积物含水量和有机氮含量。研究发现,近10年该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呈总体下降趋势;而且,小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随时间推移趋向于向沉积物表层聚集,一定程度上显示沉积环境趋于恶化。通过对近岸和外海两个站位的702条线虫生物体积的测算,获得两个站位线虫的平均个体干重分别为0.186μg/个体和0.281μg/个体,两站位平均为0.214μg/个体,与2009年秋冬季相邻两站位的0.213μg/个体非常接近,但各站位的线虫个体干重变化相对较大。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当前普遍采用的0.4μg/个体系数高估了线虫的生物量,另一方面显示季节和站位差异影响了线虫个体的大小。 |
文献子类 | CNKI期刊论文 |
资助机构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2011CB403604)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KSCX2-EW-Z-5) |
卷 | v.35期:09页:330-340 |
语种 | 中文; |
分类号 | Q958.8 |
ISSN号 | 1000-0933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90045]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大学 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史本泽,于婷婷,徐奎栋. 长江口及东海夏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变化. 2015.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