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区(潮间带)滤食性贝类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作者 | 刘鹏; 周毅![]() ![]() ![]() ![]() ![]() |
发表日期 | 2014-03-15 |
出处 | 海洋与湖沼
![]() |
关键词 | 潮间带 沉积物捕集器 生物沉积 菲律宾蛤仔(Ruditape sphilippinarum)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
英文摘要 | 2012年7月,在荣成天鹅湖用自行研制的沉积物捕集器现场测定底内动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底上动物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生物沉积速率,以建立潮间带贝类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方法,并评价两种贝类对潮间带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内沉积物重量差异不显著,处理组与对照组的沉积物重量差异显著(F=58.047,P=0.000),测得的生物沉积速率与文献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推测新型生物沉积物捕集器适用于浅水区(潮间带),能够准确测定生物沉积速率。在平均水温18.8°C条件下,菲律宾蛤仔和长牡蛎都具有较高的生物沉积速率。壳长(25.0±1.5)mm、软体干重(0.12±0.03)g的菲律宾蛤仔生物沉积速率为(44.92±4.12)mg/(ind·d);壳长(29.8±1.3)mm、软体干重(0.23±0.05)g的菲律宾蛤仔生物沉积速率为(54.84±7.77)mg/(ind·d);壳长(98.8±14.1)mm、软体干重(3.94±0.66)g的长牡蛎生物沉积速率为(1069.01±212.24)mg/(ind·d)。作为天鹅湖海区两种典型贝类,据估算,每平方米面积内的蛤仔和长牡蛎每天分别将29.9g、15.0g的悬浮颗粒物通过滤食和排粪沉积到底层,增强了水层-底栖系统的耦合作用。 |
文献子类 | CNKI期刊论文 |
资助机构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2268号,41121064号,41176140号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1BAD13B06号 ;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点项目,201005009号,200805069号 ; 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2008BS06001号 ; 青岛市市南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09517HY号 |
卷 | v.45期:02页:41-46 |
语种 | 中文; |
分类号 | S968.3 |
ISSN号 | 0029-814X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90540]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刘鹏,周毅,王峰,等. 浅水区(潮间带)滤食性贝类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 201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