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水母刺丝囊毒素溶血活性的稳定性研究
文献类型:CNKI期刊论文
作者 | 冯金华; 于华华![]() ![]() ![]() |
发表日期 | 2009-09-09 |
出处 | 海洋科学
![]() |
关键词 | 霞水母Cyanea sp. 刺丝囊毒素 溶血活性 稳定性 |
英文摘要 | 从霞水母Cyanea sp.中分离刺丝囊,提取刺丝囊毒素(NV),并研究了温度、pH和几种化学组分对其溶血活性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4~37℃范围内NV的溶血活性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毒素在4℃以下几乎没有发生溶血反应,在37℃以下反应45 min以后,溶血活性达到最大值;毒素的溶血活性对pH敏感,在pH 7.8时,溶血活性最强,溶血率为93.53%。EDTA、NaCl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NV溶血活性都具有稳定作用。通过正交实验发现,GSH对溶血活性的影响最大,当提取液中含有1.0 mmol/L GSH和5.0 mmol/L NaCl时毒素的溶血活性最强。DTT(二硫苏糖醇)明显降低毒素的溶血活性,说明毒素中溶血蛋白的活性很可能与分布在蛋白质表面的二硫键有关。Ca2+虽然能够增强毒素的溶血活性但是对毒素并没有稳定作用,所以Ca2+可能只是毒素溶血活性的活化剂。甘油对毒素的稳定作用不明显。 |
文献子类 | CNKI期刊论文 |
资助机构 | 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2006BS07003) ; 青岛市联合基金项目(08-1-3-51-jch) |
卷 | v.33;No.243期:09页:51-58 |
语种 | 中文; |
分类号 | Q504 |
ISSN号 | 1000-3096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92453]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冯金华,于华华,李荣锋,等. 霞水母刺丝囊毒素溶血活性的稳定性研究. 200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