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德带300万年内恒星形成和星团形成的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刘明超![]() |
答辩日期 | 2024-07-01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张奉辉 ; 何金华 |
关键词 | 原星团 原行星盘 恒星形成 星团形成 初期恒星体 |
学位专业 | 天体物理 |
其他题名 | Research on Star Formation and Cluster Formation in the past three-million-year history of Gould’s Belt |
英文摘要 | 通过对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巡天得到的13 个最大古德带原星团中初期恒星体的红外能谱分布斜率 进行统一处理,我们构建了一个表征初期恒星体盘演化寿命的星团平均 直方图。而且,我们基于平均 直方图的统计特征提出了一个新的能谱演化阶段方案(A,B,C,D,E),该方案可以更好地与盘消散和巨行星形成的物理阶段对应起来。红外能谱斜率 与盘演化年龄的转换关系也使我们能够揭示这些古德带原星团过去300万年历史中恒星形成率的起伏。我们发现了各种不同的演化模式,例如单峰、双峰以及持续加速的恒星形成率。恒星形成率的波动范围在20% ∼ 60% 之间(平均约为40%)。另外,空间上接近的原星团倾向于拥有相似的恒星形成率波动趋势,这表明恒星形成的驱动力的尺度应该是超过典型星团尺度的。 因为盘演化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参与,我们对红外能谱斜率 作为定量盘演化年龄示踪器的这个想法的可行性进行了批判性的检验,并将其与红外光度和能谱形状的附加统计数据进行了对比。我们指出,由于盘演化中涉及的大多数复杂物理因素的统计特性在定量意义上仍然不太清楚,因此一种可行的方式是假设它们是随机的,以便定义一个理想化的“平均盘”,使得 直方图可以示踪盘演化年龄。我们确认观测到的红外能谱分布的零阶(光度)、一阶(斜率 )和二阶特征(凹度)的统计特性确实携带了关于“平均盘”的演化过程的有用信息,并为未来的盘模拟工作提供了有用的参考。我们还证明红外能谱形状和光度的内在多样性在单个恒星水平上始终很大,因此对于单个恒星应用“平均盘”的演化路径时必须小心。 我们在前面工作中使用 示踪盘演化年龄的方法成功得到了古德带初期恒星体在过去300万年的恒星形成历史,为探索其空间结构的多样演化历史铺平了道路。在第三个工作中,我们采用了一种新颖的方法,揭示了整个古德带中的两个大规模恒星形成阶段:1)大约1.8百万年前,一个未知的银河系尺度的HI 气体撞击事件在各个地方触发了第一个大规模弥散分布的恒星形成阶段,局部个体事件的典型持续时间为0.8 百万年;2)由于引力坍缩,第二个大规模恒星形成阶段在最近才集体开始发展(两次恒星形成事件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1.8 百万年),局部个体事件的典型持续时间仅为0.4百万年。在第一个恒星形成事件之后,发生了几次由大质量恒星引起的恒星形成事件,时间延迟较短,不超过1百万年。一个未解之谜是这两个大规模恒星形成阶段似乎发生在不同的邻近分子云子区域中。我们发现了时间-空间模式丰富的多样性,这可以归因于HI碰撞流的湍流性质。特别是,孤立的小质量星团和围绕孤立的大质量恒星的小质量星团在最初的300万年内很可能没有经历动力学膨胀。 |
学科主题 | 天文学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0 |
源URL | [http://ir.ynao.ac.cn/handle/114a53/28049] ![]() |
专题 | 云南天文台_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组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刘明超. 对古德带300万年内恒星形成和星团形成的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云南天文台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