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日冕仪杂散光修正及应用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沙飞扬
答辩日期2024-07-01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刘煜
关键词日冕 日冕仪 杂散光 散射 图像配准
学位专业天文技术与方法
其他题名Research on corr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tray light in coronagraphs
英文摘要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稀薄、高度电离的高温等离子体组成。通常,日冕亮度只有太阳光球的百万分之一量级,导致它大部分时间都被淹没在日光中不可见。唯一的例外是在日全食期间,月球完全阻挡了来自光球层的光,使地球大气散射也由此变得很弱,有机会观测到日冕。日冕仪是一种用于在非日全食时期观测日冕的特殊望远镜。内掩式日冕仪在望远镜内部用掩体遮挡住太阳的像,并进行严格的杂散光抑制,才有机会在高海拔地区观测到日冕。日冕仪内部的杂散光可分为固定和可变两种,可变杂散光主要由物镜表面尘埃颗粒的散射引起,它会随着时间和环境洁净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日冕图像上覆盖一层可变的散射背景,不仅掩盖暗弱的日冕结构,更影响日冕图像的强度定标。虽然可以通过频繁清洁物镜来降低这一散射背景,但从长远角度看这会损伤超光滑抛光的物镜表面,引起额外的杂散光。 本工作是对尘埃杂散光的强度修正。基于丽江日冕仪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获取物镜表面尘埃分布与其在日冕图像中产生的散射背景,建立经验模型描述二者关系,并根据该模型对含散射背景的日冕图像进行强度修正。此外,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为解决日冕图像之间的对齐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日冕图像配准算法。本工作不仅是日冕图像强度定标的重要步骤,也能确定日冕图像的日心坐标系,极大提高了数据的科学价值。 区别于前人对尘埃杂散光的理论模型,本工作首次通过实测数据得到散射背景与物镜尘埃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建立了两个经验模型。第一个双参数模型假设物镜表面尘埃均匀分布,导出了一个各向同性的散射背景,仅与日心距r和散射点 总强度I有关;第二个三参数模型考虑了散射点在物镜表面的角分布,利用图像的扇形分割统计得到散射点对各个方向散射背景的贡献,在模型中新增了散射背景方向角参数theta,能够模拟出各向异性的散射背景。利用模型模拟出一幅散射背景,并从原始日冕图像中扣除,实现了日冕图像的强度修正,对内日冕区域效果显著,修正精度大于90%。这有效提高了日冕数据质量,使得原本相对暗弱的日冕结构变得更加突出和清晰,有助于发现CME、喷流等日冕活动现象,更是日冕数据高精度定标的重要步骤,能为未来大型地基日冕仪的日冕磁场常规测量提供可靠数据。 为解决数据处理中的日冕图像对齐问题,结合统计相关与特征点匹配法将日冕图像与天基SDO/AIA标准图像配准。经过预处理、极坐标变换、分块相关、特征点提取、特征点匹配和仿射变换几个步骤后,将待配准图像更新,不断迭代上述步骤,最终完成了两图像的粗配准。该算法不仅适用于本实验数据,更能广泛应用于日冕设备中,同设备日冕图像配准后二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999以上,不同设备之间的配准能够获取日心坐标系,实现多设备日冕数据的协同观测。 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本研究工作,在更高海拔的稻城观测站开展日冕仪实验,以获取更精确的散射背景模型;将上述配准模型改进,增大不同设备之间的配准精度,精确获取日心坐标系。此外,我们也将致力于大口径日冕仪的研制,并基于中外合作开展太阳爆发活动、太阳磁场测量的相关研究。
学科主题天文学
语种中文
页码0
源URL[http://ir.ynao.ac.cn/handle/114a53/28016]  
专题云南天文台_选址与日冕观测组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沙飞扬. 日冕仪杂散光修正及应用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云南天文台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