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极低轨飞行器气动构型设计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李晓琪
答辩日期2025-05-17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黄河激 ; 耿金越
关键词极低轨飞行器 气动构型 减阻设计 吸气式电推进
学位专业流体力学
其他题名Study on Aerodynamic Configuration Design of Spacecrafts in Ultra Low Earth Orbit
英文摘要

极低轨飞行器凭借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能力和低延迟通信优势,在遥感、应急响应和全球互联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然而,与常规轨道不同,极低轨道(ULEO)的大气密度随轨道高度降低呈指数增长,导致飞行器气动阻力显著增加,进而引发快速轨道衰减。传统卫星依靠电推进或化学推进维持轨道高度,但在极低轨道环境下,气动阻力的增加使推进工质消耗急剧上升,工质携带量成为制约飞行器在轨寿命的关键因素。因此,本论文聚焦于极低轨飞行器的气动构型设计,旨在通过优化气动外形,缓解工质消耗激增问题,延长飞行器的任务时间。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首先,基于直接模拟蒙特卡洛(DSMC)方法,分析GOCE、SLATS和力星一号在极低轨道环境下的气动阻力特性,重点关注轨道高度、壁面适应系数和姿态角对气动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稀薄气体环境中飞行器摩阻分量不可忽视,特别是SLATS卫星,其大尺寸太阳能帆板结构使摩阻超过压阻。随着轨道高度降低,大气密度指数增长导致气动阻力急剧增加,但阻力系数降低。壁面适应系数对气动特性影响显著,适应系数增大时,摩阻分量上升而压阻分量下降,总阻力的变化趋势与外形有关。姿态角增大时,阻力分量及阻力系数均单调递增,其中俯仰角的影响大于侧滑角。

其次,针对吸气式电推进(ABEP)飞行器多参数强耦合的特点提出一种构型设计方法,以推阻平衡为前提,以工质平衡和能量平衡为约束,定义能量工质无量纲化积RP×Rm,以最大化RP×Rm为优化目标,分析圆柱构型下影响飞行器飞行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在圆柱最优构型下,长径比(l/d)opt仅与捕集率和面元阻力系数相关,且摩阻与压阻相等。基于现有组件性能参数,圆柱构型的轨道高度可行下限为186 km(对应大气密度4.01×10-10 kg/m3),而任意截面形状的柱体飞行器在截面扁平度(Rs/R//)较大时,RP×Rm增大,飞行可达轨道下限降低,极限高度为172 km(对应大气密度6.58×10-10 kg/m3)。

最后,以圆柱加翼为基准构型进行尺寸优化,确定最优几何参数,并通过尾部添加后锥角的减阻结构设计进一步提升性能。随后开展两种不同构型的极低轨飞行器模型地面风洞测力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模型阻力较原始模型减少约1.8 mN,减阻率达11.0%,验证了尾部锥角减阻设计的有效性。此外,通过采用DSMC方法针对不同壁面适应系数下的阻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壁面适应系数对尾部锥角减阻效果的影响。

语种中文
源URL[http://dspace.imech.ac.cn/handle/311007/100915]  
专题力学研究所_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晓琪. 极低轨飞行器气动构型设计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5.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力学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