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m3/h电厂烟气碳捕集系统能流特征与热量耗散途径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王志勇; 王朝威; 张良; 杨晋宁; 杨东泰; 刘毅; 杨阳; 徐冬; 魏小林![]() |
刊名 | 洁净煤技术
![]() |
出版日期 | 2025-05-15 |
卷号 | 31期号:05页码:106-114 |
关键词 | 碳捕集 化学吸收 物质流 能量流 热量耗散 |
ISSN号 | 1006-6772 |
英文摘要 | 介绍30万Nm3/h电厂烟气碳捕集系统与电厂热力系统物质与能量耦合原理。分析典型工况下碳捕集系统的物质流与能量流全过程,明确煮沸热耗散于物流显热(45.10%)和再生工艺热(54.90%)的份额,以及再生工艺热中化学反应热(70.14%)和汽化潜热(29.86%)的份额。在5种冷却耗散途径中,再生气冷却器5热量品位最高(等级80℃),耗散占比9.13%,其次为热量品位第2(等级60℃)、占比最大26.77%的贫液进吸收塔冷却器4,二者可相互转化,是余热利用的关键环节。研究改变碳捕集率和保持碳捕集率调整不同因素(富液分流、贫富液换热端差、贫液负载、吸收剂浓度及比例(MEA:MDEA)等)对冷却耗散和潜显热耗散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仅调整碳捕集率不会影响潜显热耗散比(0.34),富液分流可显著改变潜显热耗散比,自富液分流比例0.05下的0.63快速下降至0.20下的0.11。缩小贫富液换热端差可快速提高潜显热耗散比,可从12℃端差下的0.22提高至6℃下的0.44。贫液负载从0.19上升至0.28时,潜显热耗散比从0.48下降到0.12。提高吸收剂比例后(0.5~2.0),再生过程中水分蒸发需求扩大,潜显热耗散比显著增加(从0.11快速上升至0.65)。 |
语种 | 中文 |
资助机构 | 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大科技示范)资助项目(BE2022602) |
其他责任者 | 杨阳 |
源URL | [http://dspace.imech.ac.cn/handle/311007/101267] ![]() |
专题 | 力学研究所_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力学研究所_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1.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 2.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空天飞行高温气动全国重点实验室 3.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志勇,王朝威,张良,等. 30万m3/h电厂烟气碳捕集系统能流特征与热量耗散途径[J]. 洁净煤技术,2025,31(05):106-114. |
APA | 王志勇.,王朝威.,张良.,杨晋宁.,杨东泰.,...&魏小林.(2025).30万m3/h电厂烟气碳捕集系统能流特征与热量耗散途径.洁净煤技术,31(05),106-114. |
MLA | 王志勇,et al."30万m3/h电厂烟气碳捕集系统能流特征与热量耗散途径".洁净煤技术 31.05(2025):106-11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力学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